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

陈红梅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大塘初中陈红梅

古诗词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有悠久的历史。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构建,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鼓舞其奋发有为。

但是古诗词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文自身的“历史隔膜”,教学呈现出一种索然寡味的现象。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索然寡味”,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足文章: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对诗歌的理解才会更加全面、具体,对情感的把握才会拿捏得更准,才会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本人在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先让学生课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况做了相关了解。上课的时候学生结合课前了解,对诗词作者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急切的入仕心情轻而易举就捕捉到了。

很难想象,如果不介绍韩愈的谏迎佛骨险遭送命的经历,如何体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国舍身的精神?不介绍李白被赐金还山的故事,如何体会《行路难》中的彷徨与苦闷?如果不了解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如何理解他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愁绪?不了解曹操的豪壮雄健,渊明的超然闲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何让学生融入古诗词学习氛围?毋庸置疑,作者本身的相关经历,创作风格等,对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作用不小。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更深层次地走近作者,不仅见古诗词的“骨头”,更要见其“血肉”。教师在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介绍背景时就是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古典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文教学,对语言的品味感悟非常重要。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学生更能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重视对古诗文朗读,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读的技能和方法。读有不同的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品读等等。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行路难》,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古诗文教学确实需要百花齐放的多种策略和模式,但离开了读,学生和作者心灵的碰撞、对文本的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都将无从谈起。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中还学生以“读”的权利,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直接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还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而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在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意境美。

如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叶浴后更见丰腴,谓之“肥”;红花不禁骤雨。越显纤弱,谓之“瘦”。一肥一瘦,最寻常不过的字眼,甚至寻常得有些俗,但和绿、红对举组织在一起,却倏地化出了一个崭新的意象。清新自然。既说出了谁都曾有过却又未曾说出的体验.又隐渗出一种多愁善感惜春伤春之情。此外“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句子都是很值得推敲揣摩的。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独立阅读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脱离了对文本语言的细读、品味,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和意境美,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初中古诗词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