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病变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1

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病变中的应用

肖涛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中医医院青海省810699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用于泌尿系病变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本院60例泌尿系病变患者,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做多平面重组(MPR)与容积成像(VR),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泌尿系感染30例;泌尿系结石24例;泌尿系肿瘤6例;泌尿系病变还包括前列腺、子宫和尿道病变,暂不在讨论之列.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分析,能对泌尿系病变的性质及位置作出准确的判断,有利于临床观察周围组织、器官是否被侵犯或发现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

【关键词】泌尿系病变;计算机体层成像;图像处理.

泌尿系各器官(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都可发生疾病,并波及整个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既可由身体其他系统病变引起,又可影响其他系统甚至全身,因此,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病变的临床诊断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利用三维重组图像对泌尿系病变诊断,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15.01~2017.12具有完整资料的60例泌尿系病变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35.5~95(65.8±13.1)岁,主要临床症状有:尿液异常,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腰痛等。全部患者行实验室病理检查。

1.2扫描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Activaon-16排螺旋CT扫描机,上机前,嘱患者大量喝水,感觉膀胱有尿意感时进行检查,扫描体位取仰卧位,扫描髂翼下缘到耻骨联合的下缘,扫描条件为140Kv/300mA/0.8s,探测器16×1.25mm,重建层厚5mm,重建间隔5mm,螺距/扫描视野:1.375/large,MPR重建间隔为1mm/1mm.

2.结果

本组患者经实验室病理和手术病理证实:泌尿系感染30例,表现为部分脏器内壁增厚,粘膜改变(图1);泌尿系结石24例,表现为沙粒样、点状或结节样高密度影,部分表现为低密度影,位置可变,可确诊为结石(图2.3);泌尿系肿瘤6例,表现为脏器壁向腔内乳头状突起或局部增厚,行增强扫描时表现出明显的强化效应(图4)。

3.讨论

人体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与尿道及相关血管神经组成,主司生成与排除尿液。CT图像中泌尿系统形状因个体而有所差异,大小随充盈状态而发生变化,泌尿系脏器四周布满脂肪,使得与附近器官的界限显得更清晰【1】。CT属于无创检查技术,特别是多层螺旋CT,其重建最小间隔达到0.625mm,扫描速度较快,又因泌尿系器官位置固定,受呼吸及周围肠管的影响均较小,特别是在膀胱充盈状态下进行平扫,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膀胱病变而直接诊断,部分合并组织血块或凝血块的泌尿系结石,需加做翻转体位扫描,并通过MPR与VR成像观察,才能作出准确诊断,还能降低漏诊、错诊率【2】。泌尿系肿瘤的CT扫描较传统内镜检查表现的优势更为明显,如CT扫描下肾癌可见可见密度略低于或等于肾实质的肿块,有时为略高密度影,肿瘤边缘光滑或不整,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可突出于肾外;像膀胱癌可见膀胱腔内有凹凸样肿块,一般为菜花状【4】;输尿管癌表现为其内有不规则软组织影;其三维重组图像技术完全可克服内镜视觉盲区的缺点,视野大大拓宽,图像质量更高,可以多个角度及方位观察泌尿系病变,完善泌尿系统影像资料,为临床医生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浸润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病变分期以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3】。

结合上述研究,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图像对泌尿系病变的检出率高,有利于肿瘤具体定位及起源确定,属于无创检查,患者耐受好,易推广,因此,对于临床在检测、诊断及治疗泌尿系疾病方面,多层螺旋CT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aterinoM,Giuntas,FinocchiV,etal.PrimaryCanceroftheurinarybladder:CTevaluationoftheTparameterwithdifferenttechniques[J].AbdomImaging,2001,26(4):433-438.

[2]刘本波,张新炎,张燕,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成像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8]:1358-1361.

[3]李胜,韩萍,邹文远,等.多层螺旋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膀胱肿瘤检出率比较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7]:1044-1047.

[4]崔二峰,唐永强,李瑞,等.气肿性膀胱炎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11):1561-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