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工人职业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 1

高温作业工人职业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邢建勇

邢建勇(河北省保定市风帆集团职工医院071051)

【摘要】目的评价健康干预对职业性中暑的预防效果。方法对430名高温作业职工进行中暑知识宣传,改善其工作环境,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统计中暑发病情况。结果健康干预后高温作业职工的中暑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改变率有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中暑先兆和轻症中暑发病率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健康干预,可有效预防职业性中暑的发生。

【关键词】高温作业;职业性中暑;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010年夏季,华北地区持续高温,室外气温一度达到40℃。为防止出现高温中暑,我医院启动夏季职业性中暑应急预案,对所属公司高温作业职工进行以宣传教育、改善作业环境为主的一系列职业健康干预措施,很好地减少了职业性中暑的发生,具体情况详述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蓄电池公司高温作业职工430人,其中男282人,女148人,年龄21~46岁,平均32.6岁。

蓄电池行业中的铸板、涂板、装配焊接等多个工种为高温作业,本次干预过程中,生产场地作业点空气温度为46~49℃,平均为47.2℃,属于高温、强辐射、低湿度的干热型气温。

2方法

2.1改善作业环境

根据生产场所和工艺要求,安装冷风装置,发放瓶装水、绿豆汤等清凉饮料,班组休息室内安装空调,设置有霍香正气水、仁丹等防暑降温药品的药箱。

2.2宣传教育

从7月4日至9月20日对高温作业的职工进行职业性中暑知识的宣传。在干预前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分别进行中暑防治知识的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合格。

2.3中暑发病情况的统计

通过职工医院和车间办公室,统计干预前一年度(2009年)和干预后本年度(2010年)中暑发病情况。中暑的诊断根据为GBZ41-2002《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3结果

3.1职业性中暑知识的普及与行为习惯情况

见表1。表1显示干预前后中暑知识的知晓率、通过行为改变来预防中暑的人员比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说明通过宣传教育,职工对中暑的预防知识有了普遍提高,通过科学饮食、合理休息等行为改变来预防中暑的职工人数也有明显增多。

3.2干预前后两个年度职业性中暑发病率的前后对比情况

见表2。可以看出由于干预方法得当,无论中暑先兆还是轻症中暑的发病率干预后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早期主要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表现,称为中暑先兆,如出现体温升高、血压下降、脉博快速、皮肤湿泠、休克等症状时称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在出现中暑先兆时应立即停止作业,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凉爽的休息室休息,饮用清凉卫生的饮料和口服霍香正气水等可有效防止轻症或重症中暑的发生。

本次健康干预采用以宣传中暑知识,改善高温作业工作环境等方式为主要内容。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要素之一,是一项投入少,效果好的卫生保健措施,健康教育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不可抵估[1]。本次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什么是中暑、中暑的预防、出现中暑时的自救和急救措施等,以集中讲课、健康咨询、发放中暑知识小册子、班组讨论等多种宣传形式,让高温作业人员全面、充分、正确的了解中暑的知识。问卷调查显示在健康教育前职工对职业性中暑的知识虽有一些了解,但缺乏完整性,尤其是对预防知识知之甚少,通过宣传教育,使职工在了解中暑的防治知识后,能够自觉有效的采取预防中暑的防护措施,从而减少中暑的发生。改善作业环境是让各级管理人员了解职业性中暑的危害性,通过合理调配各班组作业时间,防止过度加班,适度减轻劳动强度,在休息室安装空调,发放清凉饮料和防暑降温药品等措施和方法,减少中暑的发生。

职业性中暑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要坚持改善工作环境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改善工作环境是根本方法,健康教育是基本手段。本次干预研究显示职工在了解了中暑的防治知识后,自我防护行为方面有了显著改变。通过综合干预,中暑的发病率较以往有较大降低。这一干预模式简便、经济、有效,对其它公司的高温中暑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学箕,胡景虎.职工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