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症28例临床分析赵小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症28例临床分析赵小琴

赵小琴

赵小琴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精神康复医院四川泸州646200)

【摘要】目的:分析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后抑郁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盐酸氟西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大于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均比观察组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不良反应少,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应该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症;盐酸帕罗西汀;不良反应;预后

【中图分类号】R74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050-02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并发症之一,通常有重度抑郁和轻度抑郁两种[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8例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效果,旨在提高治愈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卒中后抑郁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男19例,女9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55.38±3.16)岁,轻型抑郁21例,重型抑郁7例;观察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56.19±4.25)岁,轻型抑郁20例,重型抑郁8例。两组患者在研究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的脑卒中治疗,包括降压治疗、溶栓治疗、血糖管理、抗凝治疗、神经保护、预防颅内高压、脑水肿等,同时给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服用盐酸氟西汀,观察组患者服用盐酸帕罗西汀。两组患者服药用法用量都相同,轻型抑郁患者20mg/次/d,1周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当增加剂量,不超过40mg/次/d;重型抑郁患者20mg/次/d,每周以10mg剂量增加,到40mg后维持药量,用药5个月。

1.3观察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②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用FMA运动功能评定患者肢体运动能力。

1.4数据统计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17.3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x-±s),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比较

服药过程中对照组出现恶心3例,腹泻4例,头痛3例,头晕2例,呕吐3例,用药不良反应率是53.57%;观察组患者恶心2例,腹泻1例,头晕1例,呕吐2例,用药不良反应率是21.4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大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预后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5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比治疗前都有所提升,但是观察组两个评分都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且多发的并发症,重者会导致患者自杀,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本次研究,对我院28例患者使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与对照组使用盐酸氟西汀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大于观察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比观察组低。氟西汀是一种选择性血清素(5-羟色胺,5-HT)再吸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神经突触细胞对神经递质血清素的再吸收,然后增加细胞外可以和突触后受体结合的血清素水平[2]。盐酸帕罗西汀是强效、高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使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浓度升高,增强中枢5-羟色胺神经功能[3]。能够有效的改善各种类型的抑郁症,例如惊恐障碍、强迫症、社交障碍、广泛性焦虑症等,同时还可以治疗反应性抑郁症和焦虑性抑郁症;针对常见的症状失眠、乏力、缺少食欲等治疗效果显著,连续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抑郁症复发。研究表明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不良反应少,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应该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庆涛.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4C):11-12.

[2]陈晓华.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及作用机制[J].医学综述,2014,21(21):4009-4010.

[3]韩永凯,李斯娜,张萍,等.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