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

潘艺

潘艺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教育体育和文化广电局645154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普及到农村各类学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非常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课堂上难于直接观察到的各种情境,使其他学科中的一些内容由静变动,由抽象变具体,由微观变宏观,由呆板变活泼,由无声变有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适时地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激活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1-204-02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的艺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更在于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有直观形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改变时空、动静变化、快慢可调、重复再现等功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用几个整合教学案例来说明。

整合案例一: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驻村帮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融情于声、声情并茂。书面语言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促进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空洞、单调的阅读方法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为朗读增添色彩。

借助音乐,营造氛围,调动感情。

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最能拨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引起人的联想。聆听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审美感受,去自由地领略、品赏着音乐这种愉悦美,并在情感上得到陶冶,身体上得到休息,生活上得到调剂,精神上得到娱乐,思想上得到升华。使用音乐来设置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酝酿朗读情感,产生想读的欲望,情致所致,兴致所发,脱口而出,慷慨激昂,朗朗悦耳,感人至深。

整合片段: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朗读前,先向学生展示一段舒缓的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将学生带入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再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自然地将学生引入一种轻松、舒缓、优美的氛围。

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影像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视频资源具有丰富性、直观性、动感性的特点,感染力强,符合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心理特征。用视频资源创设情境,能够轻而易举的创造和谐、愉悦、共鸣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使课堂教学达到深入浅出、内省启发、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整合片段: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时,由于学生对颐和园比较陌生,尤其在体会颐和园原来的辉煌建筑时感觉苍白,因此,课前老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颐和园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颐和园建筑的美丽辉煌。学生边看边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啊,太美了!我能住在那儿多好啊!”“哇,真雄伟!我真想马上到那里去。”“哟,真漂亮!我好像来到了人间仙境。”此时,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文章的韵味,读出了我国拥有如此辉煌建筑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如,在朗读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让学生如临其境,被海底美景所吸引,读起句子来,很快就融入了喜爱之情。

朗读教学中要多运用多媒体、图片、录音、音乐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来渲染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真实感。这样,不仅能激发出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轻而易举地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累断气”,学生不“不愿意”的困境,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整合案例二: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研究

在小学,几何公式的推导比较抽象。远程教育资源可将几何图形进行拼剪、裁切,以其丰富的表现力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清楚明白地观看演示过程,加深理解,化难为易,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媒体资源化静为动,利于空间观念形成。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动态的演示画面、直观视觉的刺激更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几何图形多是以抽象的图形、符号为表现形式,学生对抽象的图形、符号往往不感兴趣,课堂上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整合片段:在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出示圆柱体的模型,教学有关圆柱的概念。通过动态演示,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展开一部分侧面,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展开”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想一想:圆柱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回答后再进行动态演示、验证)。在研究侧面长方形的长与底面周长的关系时,将一底面的圆放在侧面长方形长的左端点上,用红色突出显示重合的一点,让圆沿着长方形的长滚动,圆上的红点正好与长方形长的右端点重合,直观巧妙地说明圆的周长恰好与侧面长方形的长相等。由此,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演示,把圆柱的侧面展现为正方形或是长方形,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媒体资源形象对比,利于特征性质归纳。

对比是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使学生从具体可感的材料出发,进一步认识几何形体的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认知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实物对比虽然运用广泛,但由于实物对比存在操作不便,容易产生误差等局限,影响了对比的效果。而多媒体具声音、色彩、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能进行形象对比,有利于学生归纳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

整合片段: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实物,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的方法,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电脑进行验证。在鲜明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声中,通过点、线、面、体的闪烁、旋转、平移、重合等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等特征。至此,长方体的特征已清晰地、有条理地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并形成鲜明的表象。

信息技术媒体资源生动演示,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公式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是比较重要的。由于几何公式的推导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容易产生生搬硬套的现象。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静则滞,动则活。数学教学要从偏重结论的静态教学向展示知识发展的动态过程转轨。要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让学生参与并领悟知识由来的动态过程,促进心理内化。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正好能实现这一目标。

整合片段: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利用实物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总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切就简单多了。先将圆进行切割,分成4等份,然后拼接,看不出来是长方形,那就继续切割,分成8等份、16等份、当我们把圆分成32等份的时候。我们发现拼后的图形就比较接近长方形了。如果把圆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了。这时候观察,原来的圆形和所拼图形相比较,只是形状变了,但面积没变。进一步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圆的周长=πd=2πr,所以圆周长的一半=πr,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在操作中实施转化,既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地突出了重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易于理解公式的形成。

整合案例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于初中物理教学,创设情境,展现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而兴趣这种积极良好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最大限度地运用可能的条件为学生创设感性的、富于吸引力的物理图景。

整合片段:比如,引入新课《机械运动》时,利用多媒体再现飞行员在空中抓子弹的动画,并闪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的字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很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弄清楚不罢休的状态,注意力就会集中于学习内容上。又如,在《压力和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压强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压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他们很茫然。在引入新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在雪中艰难行走的步行者陷进雪中和愉快的滑雪者轻松前进的动画,学生定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的目的成功达到。真实实验与计算机多媒体的科学整合,能辅助理论教学,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再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中,有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的内容,教师直接说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学生疑惑,不能接受。但教师若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就能观察出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上出现阴影,这就是日食。由于模拟了具体的形象,学生看得明白,自然知识就会牢记不忘了。

如果仅靠老师平铺直叙的讲述物理事实和现象,学生受知识、经验所限,对你讲的内容就会不明不白,因此也就不相信你的结论,相关知识就难以掌握。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或宏观或微观的现象,效果就大不一样。

在以上整合案例中,老师科学地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突破了学科教学中的难点。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工作,凸显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教师应多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法,丰富课堂呈现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

[3]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

[4]丁恺芝《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现代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