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整体护理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李明徐利娟王艳霞

李明徐利娟王艳霞

焦作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目的分析整体护理模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为80.00%,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整体护理;急诊;危重症;抢救

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通常病情危重,进展快,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救治,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急诊危重患者及其家属均需要患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治,但是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影响、全身感染[1]、外部创伤等因素可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意识改变、体液电解质失衡和气体交换障碍等症状,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救治难度,且在救治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侵袭性治疗措施,如鼻胃管、气管内管、胸管、中心静脉导管和肺动脉导管等,因此需要给予患者优质、及时、科学的护理服务,基于此,我院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抢救护理,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干预,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37.64±6.6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h~18h,平均时间7.79±2.08h,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7.75±6.8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h~19h,平均时间7.91±2.14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常规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患者急救药物,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给予临床处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干预,即①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科室内加强急诊护理业务技术的培训,定期对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科室内新入职的护士均有高年资护理人员亲自带教指导,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②抢救设施的配备科室内应配备齐全的抢救设备,如洗胃机、呼吸机、输液泵、监护仪、血糖测试仪等[2],同时准备充足的抢救药物,定期对抢救设备进行校验,确保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对抢救设备和抢救药物定点、定位放置,并安排专人管理,随时做好应急准备;③人性化服务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患者的床边护理,同时护理过程中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积极鼓励、支持患者,让患者生理和心理均能得到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每周定期进行查房,每月对护理服质量进行一次自查;④严格落实护理制度急诊病房患者较多,相应的陪护人员也较多,加之患者病情危重,进展快,人员流动性大,极易造成护理意外时间而诱发医疗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危重症患者做好标记、饮食种类一览表、护理级别[3],详细检查床头牌与患者病例的一致性,对于躁动不安、神志不清、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在患者病床周围及时增加床档保护,必要时可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束缚,避免患者发生自伤、跌伤;⑤加强监测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测,对危重症患者做好详细的特护记录,并按照患者病情的变化对诊疗护理计划进行及时、针对性的修改,明确责任人,同时及时通知患者的家属,最大程度的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1.2.2评价指标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护理意外事件考察跌倒、用药错误、误吸等非正常护理以外事件。护理满意度使用我院自拟的调查量表进行评价,分别考察护理操作技能、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服务态度三个维度,满分100分,满意:85分以上,尚可60~85分,不满意:60分以下。

1.2.3统计学方法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进行χ2检验,护理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为80.00%,见表1。

3.讨论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变化快、进展迅速,需要第一时间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临床急救,急救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侵入性操作和静脉给予药物,并使用各种监测仪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大部分急诊危重症患者多给予气管插管,同时加之患者给予镇静安眠药物和身体被束缚[4],造成护理人员无法正常和患者进行言语上的交流、沟通,从而极大的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急诊室是医院治疗生命垂危患者的重要场所,如何有效的提高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对于提高患者急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护理模式是一种整体性护理模式,其通过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强化护理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而后通过配备齐全的抢救设备和充足的急救药物,可以确保第一时间给予患者有效的临床救治,突出“以患者为中心”,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监测,保证抢救工作可以顺利完成。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整体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冲,吴莲红,杨毅华,等.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3):177-179.

[2]付丽莉,朴明梅,王萍茹.整体护理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0):174-175.

[3]陈绪琼.整体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5):667-668.

[4]严华.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并发症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