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陈文俊唐桂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陈文俊唐桂丽

陈文俊唐桂丽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两河口镇中心小学陈文俊724305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黑河镇中心小学唐桂丽724305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学会创新性的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缺乏生活体验,知识的积累较为贫乏……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对其中重难点的理解以及文章的内涵仅仅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述上,久而久之学习便成为一种机械的被动接受,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态。

例如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影片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蓝光闪过之后》中唐山大地震中的片断,当学生看到顷刻之间,道路被毁,房屋坍塌,人们被压在废墟下痛苦地呻吟,而侥幸跑出来的人则不顾一切用最简陋的工具找寻自己的亲人……同学们流出了眼泪,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这样一对地震中的父子吗?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每个同学都有选择的权利,是为自己而学习,是内心的需求,学习起来就特别带劲,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文理解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它能将静态的文字以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课文主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教学《白杨》这一课。白杨树是大西北特有的一个树种,成年的白杨树身形高大、笔直,作者用它形容在大西北艰苦创业的建设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校教师在课前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白杨树、大西北地理面貌、新疆建设兵团创业、如今的新疆等素材,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制成课件。在讲解课文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适时播放课件,入情入境的学习,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通过真实的画面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全面深入地认识了白杨树和像白杨树一样顽强的建设者。当他们看到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建设者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革命斗志,经过他们艰苦的努力,昔日的沙漠、荒滩变成风景宜人的草原、城市。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鱼米之乡的同学们触景生情,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作者把白杨比作兵团战士,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平凡、坚强不屈、积极向上。和生活条件优越、无病呻吟、贪图享受的人相比,西部建设者更是像白杨树一样高大伟岸。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歌唱家阎维文经常在部队唱的那首歌曲《小白杨》。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资源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实践、积累、再实践、再积累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大型知识库,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用好网络,可以使人“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充分自主地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鼓励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资料,下载相关的图片。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文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通过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不仅增进友谊,还实现了知识的互补。一堂课下来既获得大量有关“桂林山水”的一手资料,对美丽的桂林也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昏沉沉听的局面。新课标则强调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多媒体教学课件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一,也使学习过程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协助下,同学们在网络教室,不仅收集资料、下载图片,还借助主题网站《美丽的小兴安岭》,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网站他们不仅了解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提到的有关小兴安岭的风景、特产,还知道了大量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小兴安岭的其他信息资料。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体现在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更好地将知识用于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借助Powerpoint软件制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介绍。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必须符合电子报刊的要求,同学们对文字进行了再加工,图片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来选择确定。为了报刊更吸引人,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制作了一些插图……最后,当同学们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时,不难看出他们对文字材料的加工整理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通过制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巧妙、灵活地借助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实践,勇于创新,适应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