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外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舒秋靖

舒秋靖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湖南湘西416000

[摘要]目的:研究外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12月间救治的65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时机将患者分为早期组与非早期组,对比两组救治结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临床治愈率为89.23%,其中早期组临床治愈率高达100.00%,非早期组临床治愈率为80.56%,早期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非早期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早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非早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1.67%,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早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尽早确诊与早期手术治疗是提高外伤性小肠破裂临床治愈率的关键因素,临床应提起广泛重视。

[关键词]:外伤性小肠破裂,诊断,治疗

小肠在腹腔中点位广且相对表浅,无骨骼保护,易受到外来损伤。外伤性小肠破裂属于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1]。本病好发于小肠近段的空肠距Treitz韧带的50cm之内及小肠末段的回肠距回盲的50cm之内[2]。为深入研究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本院回顾性分析了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12月间收治的65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资料,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为14~67岁,平均43.26±8.61岁;受伤距就诊时间为0.5~96h,平均21.01±3.19h;开放性外伤38例,闭合性外伤27例,主要受伤原因为交通意外、坠落、撞击、刺伤及打击伤等;小肠破裂伤1处的36例,小肠破裂伤2处的19例,2处以上的8例,小肠横断性破裂2例;同时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22例,分别为肝破裂4例、脾破裂7例、结肠破裂3例、肠系膜破裂1例、颅脑损伤6例、脊柱骨盆骨折1例;主要临床症状可见呕吐、腹痛、休克、昏迷等。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明确外伤史及临床症状结合相关检查确诊,全部患者均行血常规、腹部X线平片检查,闭合性外伤患者均行B超或CT检查、腹腔穿刺,高度怀疑为小肠破裂但上述检查未见阳性的4例患者行剖腹探查。

1.2.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36例患者单纯行小肠修补术,29例患者行部分切除小肠术;1例同时行肠系膜修补术,7例同时行脾脏部分或全部切除术,4例同时行肝脏修补术,3例同时行结肠修补术。

1.2.3分组与观察方法以伤后到手术治疗时间在4h以内的29例患者为早期组,以伤后到手术治疗时间在4h以上的36例患者为非早期组。治疗后统计两组临床治愈率,出院前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

1.2.4统计学方法对比采取卡方检验,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计算。

2.结果

2.1检查结果

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7×109/L的53例,腹部X线平片检查见膈下有游离气体的26例,闭合性外伤患者B超或CT检查呈阳性的17例、腹腔穿刺呈阳性的23例。

2.2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中治愈58例,临床治愈率为89.23%,其中早期组临床治愈率为100.00%,非早期组临床治愈率为80.56%,早期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非早期组,(P<0.05),具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性。具体数据见下表1。

表1治疗结果统计对比表n(%)

2.3并发症结果

早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非早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1.67%,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早期组,(P<0.01),具有统计显著差异性。具体数据见下表2。

表2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对比表n(%)

3.讨论

外伤性小肠破裂属于一种常见的腹部损伤,多合并有其他损伤,隐蔽性强且缺乏特异性,给临床诊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3]。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对于外伤性小肠破裂的疗效、并发症与预后均有密切关系,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为伤后的4h以内,之后每晚4h致死机率便随之增加15%[4]。临床中常见的可影响早期诊断的主要因素有:1)患者的破裂口较小,且被分泌物、食物残渣等掩盖;2)肠系膜虽有明显挫伤,但早期尚未发生穿孔未表现出弥漫性腹膜炎的典型症状;3)意识或感觉功能障碍;4)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患者年龄较小病情主诉不清或对全身检查配合能力较低。因此在外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诊断中应注意充分了解患者的外伤史[5];详细全面的进行相关检查,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儿童应加强询问并给予周密体检;根据患者的伤情给予个性化检查方案;加强病情观察,必要时留院观察。

确诊后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对于腹膜刺激明显的,腹部开发性损伤但无法确定脏器损伤情况的,B超或CT显示腹腔有游离气体的,胃肠道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血压过低但外伤明显无法解释的应果断进行剖腹探查。治疗术式的选择应视患者的具体伤情确定,仅有小肠破裂的可采取单纯小肠修补术进行治疗[6];如有破裂处已见明显炎症、破裂较大或修补后难以愈合,肠系膜边缘有血肿或破裂四周有大面积挫伤,修补可致肠道狭窄或一段肠道内有多处破裂以及肠系膜有严重挫伤的均需进行肠切除术。手术治疗中应充分重视全身性治疗及术前准备,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及时给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术后应彻底冲洗腹腔并引流减少感染的发生机率;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整体治疗水平降低感染性休克与创伤性休克造成死亡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4h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疗效明显优于4h后手术的患者,说明尽早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同时4h内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临床治疗中应结合各种诊查手段与临床表现尽早确诊尽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斌,张永波,严想元.外伤性小肠破裂94例诊治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02):341-342.

[2]曹斌.外伤性小肠破裂39例临床诊治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09):1185-1186.

[3]龙诏.外伤性小肠破裂的66例诊治体会[J].中外医疗,2012,31(12):89-89,91.

[4]龚国道.外伤性小肠破裂32例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0):112-112.

[5]冯德友,赵金.外伤性小肠破裂55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2,12(07):32-33.

[6]车长才.外伤性小肠破裂50例诊治探讨[J].中外医疗,2011,30(10):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