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分期治疗的临床观察

/ 1

带状疱疹分期治疗的临床观察

胡红军王静孙学建张琴

新疆吉木萨尔县中医医院831700

【摘要】目的:观察5年来中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及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搜索查2012-2016年的相关文献,以中医内外疗法治疗带状疱疹进行探讨。结果:近年来分期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显著疗效,达到了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并能彰显中医针灸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结论:分期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适宜临床推广。

【关键词】分期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后遗神经痛;综述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该疾病为急性炎症性非传染性皮肤病,其主要是在人体免疫低下的情况下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导致,病毒侵入皮肤神经末梢,并侵犯神经节,导致沿神经单侧呈带状分布的成簇样水疱,并产生剧烈的神经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多见,多发于春秋季节,属中医“蛇串疮”“缠腰火丹”的范畴。祖国医学对于其发病机理有着较为宏观的认识,认为多由肝胆郁热,外感毒邪,肝郁气滞,毒热郁肤,脾虚湿蕴以及气滞血瘀而成。对年老体弱常因血虚肝脏,温热毒盛,气血凝滞致疼痛剧烈,病程迅速。我科5年来收治带状疱疹142人采用分期治疗,内外兼治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治疗思路整理如下:

1.药物治疗:

经整理我院名老中医孙学健老师的学术思路,其门诊治疗带状疱疹共计800余人(5年),其辨证论治,经验总结如下:

(1)肝经郁热:多见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围红晕,灼热剧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治以清泻肝火,解毒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肝郁气滞,毒热郁肤:水疱部分结痂,有蔓延趋势,呈火烧样痛,心烦易怒,溲黄便干,舌红苔薄,脉弦细,治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3)脾虚湿蕴:疱壁松弛,内液澄清,有部分结痂,面萎黄,腹胀,便溏,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细缓。治以健脾利湿,解毒止痛,方用茯苓白术散加减。

(4)气滞血瘀:病程久,疱疹以消,色素沉着,心烦失眠,舌黯苔白脉弦细。属西医诊断后遗神经痛。治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毫针围刺配合火针拔罐:

带状疱疹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能尽早排除疱液,使疱疹尽早结痂,就能减短病程,以达到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故疾病急性期治疗的效果是疾病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关键,急性期我们采用1.5毫针沿病灶首尾神经带状走向局部围刺,以10-15°角进针,围刺间距2cm左右,1天1次,10天一疗程,和分证取穴主要以肝俞,脾俞,心俞,阳陵泉,太溪,神门,内关,丰隆,公孙为主。同时运用贺氏细火针点刺,点刺蛇头蛇尾两端3天1次,同时配合在皮损处拔火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随血水的拔出,患者疼痛也明显减轻。

以上治疗完成后可配合外用阿昔洛韦软膏与牛黄解毒片研末调成糊状物外敷。

3.针刀治疗:

对于患者病程长,疱疹已消失,出现色素沉着,疼痛者应根据神经支配部位采用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可发于全身各处,常发于后背胁肋部、胸腹部以及四肢和颈面部位等。疱疹沿神经走向呈簇状分布不融合常伴剧烈疼痛。我们采用针刀在皮损下进行浅筋膜通透剥离后根据神经在体表节段性的分布,以针刀治疗胸椎,腰椎的神经根外口,以及对面部的疱疹采用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

4.治疗效果统计:

142例中115人经治疗5次后,皮肤潮红,疼痛逐渐消失,基本痊愈,治愈率达81%,27例经治疗10次后水疱消失,部分结痂,皮肤稍有潮红,偶用疼痛,停止治疗后易复发,后期间断巩固治疗,显效率达19%,0例无效,显效率100%,无效率0。

5.总结:

我们采用中医内服加外治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能够明显缩短带状疱疹的疗程,治愈率高,对年老体弱湿热蕴肤,壅阻肌肤,经络失疏而致的气滞血瘀,常因余毒未尽而遗留神经痛是目前西医束手无策的,利用传统中医针灸,火针,拔罐及针刀治疗取得满意效果,说明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传统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行。

参考文献:

[1]马子媛,刁婧文,马忠(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新疆中医药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