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堵塞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PICC导管堵塞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王敏

王敏

(都江堰市医疗中心611830)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简写PICC)堵塞的形成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4年163例PICC置管患者中19例发生导管堵塞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均与患者处于肿瘤晚期,PICC置管前患者D-二聚体升高有关。结论:PICC置管患者导管堵塞与患者自身因素及护理有关。

【关键词】PICC;导管堵塞;肿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272-0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已经在临床普遍应用,它能为患者提供7天到1年的长期静脉输液,对于长期输液和化疗的患者,可有效地减少反复穿刺血管的痛苦和创伤,减少药物外渗。为治疗提供了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留置过程中,除感染外,导管堵塞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1]。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63例,发生置管后导管堵塞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33.5岁;乳腺癌5例,大肠癌5例;肺癌3例;宫颈癌2例,肺癌3例,胃癌1例;其中18例为BD5F导管,1例为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留置时间平均3个月;置管部位均为贵要静脉;置管长度平均48cm。19例患者中16例经抗凝治疗后继续使用,3例拔管。

2.PICC导管堵塞原因分析

2.1导管材质:三向瓣膜式PICC(也称Groshong?PICC)独有的三向瓣膜控制液体的流动,提供卓越的输液治疗,使PICC导管成为一个末段封闭的的系统,避免了血液的返流,空气栓塞和导管堵塞。而BDPICC是一条前端剪口的整合型导管。导管材料均为硅胶,柔软、弹性好,对血管刺激性小。

2.2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时,血流量大,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2]。若导管尖端异位或胸前压力增加,易导致凝血性导管堵塞。

2.3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手术和化疗后引起患者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等反应,使其自主活动时间减少,卧床休息时间增多,饮水量过少,血液流动减慢,致血液淤滞,易引起导管堵塞。

2.4导管长期至于静脉中,对血管壁上皮细胞形成机械性刺激,使血管内皮损伤,留置的导管作为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引起局部血管反应性炎症,有利于血栓形成,引起导管堵塞。

2.5维护方法不正确:高渗静脉内营养液或抽取血液标本后,未及时用足量生理盐水冲管:化疗间歇期未按时维护导管。

2.6患者的强迫体味或导管不在上腔静脉,患者置管侧手臂用力过猛,导致回血发生率高。

3.预防及护理措施

3.1置管时穿刺动作轻柔、准确,送管时不要过快过猛,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穿刺成功后立即用肝素封管,预防管腔内血栓形成。

3.2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过度外展、旋转运动,使导管随肢体运动的增加而产生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性刺激,导致导管堵塞。

3.3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

3.4输液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对输注黏滞性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和抽血后,要强调彻底冲管。

3.5加强患者宣教,置管期间多饮水,饮水量超过2000ml/天;每周两次进行PICC导管维护。

3.6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7如出现导管堵塞,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抽吸使导管畅通。

3.8当肉眼可见管道外端有陈旧的沉积物时,可在无菌操作原则下穿刺处换药,再用戴有无菌手套的食指与拇指指腹来回的捏搓,使其分裂成细小微粒后利用负压反复回抽至注射器内达到再通。

3.9溶栓?去除肝素帽,改用三通接头,一端连空注射器,另一端连接装有含溶栓剂的注射器(一般为尿激酶或肝素液)。首先使导管通向空注射器,将注射器活塞回抽形成真空后关闭注射器通道,接通导管与另一支注射器,利用负压将溶栓剂进入导管。保留20min后打开三通回抽,如见回血,则回吸3ml血弃掉,再用生理盐水冲管或重复几次生理盐水冲洗后封管。

导管堵塞的护理重在预防,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患者的健康宣教,做好导管的维护,合理使用导管,将会很大程度上减少PICC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晓燕,佘燕朝,公庆华等.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及对策.护理研究,2007,21(6):1519-1521.

[2]潘晓冬,冉德森.彩超对上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探讨[J].首都医药.200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