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模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3

构建“生态模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肖得心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晋江362200)

【摘要】对于学生而言,进行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生态模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构建“生态模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构建“生态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生态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8-0264-03

1.引言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老师。但是,相当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光顾者甚少,学生把心理咨询室看做精神病患者进去的地方。心理咨询室成了摆设,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地方。心理咨询室并不能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勇于适应环境,并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对于少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咨询与辅导。

2.生态世界观及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的相关理论

2.1心理学相关理论

2.1.1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则更注重从人的自我实现方面去诠释,自我实现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格更加完善,更能有效的调整个体状态去适应环境改变,最终达到身心的协调,充满自信,快乐的工作、生活、学习,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的包涵以下内容:首先,健康的心理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二,心理健康应该包含完整的人格,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并使人格的发展逐渐完善。第三,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2.1.2心理健康的标准人的身体健康有一致公认的客观指标,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暂时不能够用工具直接测量,也不可以像检查身体器官那样用仪器直接检验,因此,心理健康至今尚无公认的、一致的标准。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三个维度,也有学者推崇统计学标准,然而尽管设置了某些形式的心理健康标准,但是在评估衡量一个真实的人的心理状况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困难。因此,通观国内外心理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看法,总结出一些共同的相似之处,综合各种观点,归纳出以下6条心理健康标准:第一,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第二,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第三,自我调控能力;第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第五,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第六,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2.1.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培训使青少年学生心理逐步成熟,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关注青少年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提供解决办法与应对策略,使其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实施援助。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学校心理教育的方法、技术和手段来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2生态世界观相关理论

2.2.1强调整体性生态世界观主要强调世界是由不同的而且又相互联系的复杂网络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各个事物之间相互包含,并且都是包含在大千世界的关系网之中。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虽然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是,教师学生同属于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心理教育的构建是基于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进行的,主要是以学生教育为主体,但教育效果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性结合。

2.2.2强调秩序性在生态世界观中,生态观的秩序性主要是指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有序整体,一切事物的内外部力量之间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因此,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按照一定的秩序规范的开展。

2.2.3强调对自然所有生命的尊重心理健康教育坚信:人人都有价值与尊严,人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它强调教师要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师。这种尊重即关怀、温暖、接纳,而非指责、嘲讽、强加于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对教师充满着无限的崇拜和尊重,教师也要做到用同感的态度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透过受辅学生的眼睛看世界”,像他们那样去认识,体验和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尊重、理解和接纳,并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促进学生对自已的内心世界作更自由、更深入的探索,而良好的辅导关系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成效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3.构建“生态模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包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构建“生态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构建“生态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具有一致性,因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一的内容。

3.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构建“生态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输送心理健康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构建“生态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其次,构建“生态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自我,缓解人际冲突,增进社会稳定。再次,构建“生态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提高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

4.构建“生态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4.1构建“生态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的主要原则

4.1.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只要关怀已经反映出有心理问题的那部分学生,这是片面的。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测查时未被检查出来,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潜在的心理危机,只是还不够严重而已;还有的学生由于羞怯或对教育者不信任故意掩盖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要关怀和教育的是全体学生。另外,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进行教育,会贻误对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普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发展的同步进行,在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矫正以后,进行正确的指导,做到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2动态平衡原则对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只是局限于传授书本的知识,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必要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和学习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在娱乐与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动态平衡的目的。

4.1.3可持续发展原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当然,我们不能把预防误解为阻止问题的发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无从预料,也无法阻止。关键是我们能够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提高自我调适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预防与发展实际上是同步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4.1.4差异性原则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面临的问题也可能不尽相同。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活动。要因材施教,帮助解决各种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4.2构建“生态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关系到教育成功与失败。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心理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那些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的学生而言,新的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几分喜悦,更多的还是不习惯、忧愁、焦虑,严重的还会产生恐惧。如果不及时排解掉这些负面情况,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习素质教育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之一。

4.2.1注重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1)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隐形课程——校园文化,在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定期发放心理健康报纸,专人负责出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开放心理图书阅览室等。可以在学校每期黑板报的一角都留有一块学生心理健康园,这样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此产生了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构建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在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这个大系统中,学生身在其中学习成长,而这几方面与学生息息相关,所以只有这几方面力量的有机结合,才能有实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方便学校与家庭之间进行沟通联系,学校可以尝试建立家庭联系卡制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聘请心理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4.2.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

要教育别人,教育者首先必须提升自己,先塑造自己的心灵再去塑造学生的心灵。但现阶段每个学校只配备1~2名经过正规训练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根据海外的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像医生一样,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化训练,否则可能导致误诊、误导、误人子弟。为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技能,每年应定期把老师送去专业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逐步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项专业技能,还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满足全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使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结合起来。

(2)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要求教师系统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的复杂工作,专业性强,要求高。学校在培养未来教师时,总要提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身作则,在行为道德上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自身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又怎能保证他们可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这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广大教师不仅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心理健康课,更要从知识水平上形成科学的课程观。有事实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1/3来自于身边的人,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应最低程度降低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尽量让学生免受消极心理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

4.2.3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一是组织培养心理咨询方面的专职教师,成立心理咨询机构,科学系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发挥学校德育处组织的作用,成立心理咨询小组,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三是建立心理咨询信箱或热线电话,采取书信和电话形式倾听学生的心里话,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

4.2.4通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专业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要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例如,在品生、品德课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的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

4.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未来劳动者,当前教育界已经达成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学校应该立足于建立生态模式发展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应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目标,充分体现自己的学科特色,进而有效地保证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最终目标和方向。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不断促进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的潜能,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成长。基于现实有一定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复杂工程,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力量配合,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葵葵.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上,2008(7):161-162.

[2]江静,沈亚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7):73.

[3]李军.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4):86-88.

[4]赵联.机制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效运行的平台[J].上海教育科研,2004(8):55-56.

[5]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6]廖全明,黄希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32(2).

[7]叶一舵,程奇,熊猛等.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

[8]林昭玲.浅析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