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儿童家长的弱视认知水平对疗效的影响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弱视儿童家长的弱视认知水平对疗效的影响观察

倪茹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观察并讨论家长弱视认知水平对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于我院接受弱视治疗的患儿4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常规告知对照组患儿家长配合治疗、按时复查;观察组患儿家长在常规告知的基础上,给予弱视相关知识教育。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家长不同认知水平下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弱视儿童的治疗有效率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优良组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不及格组的患儿(76.1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升家长认知水平有助于增强儿童弱视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弱视治疗;认知水平;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7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395-02

弱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的儿童眼病之一。患儿在婴幼儿时期没有接受适宜的视刺激从而影响视觉发育,最终导致视觉功能减退[1]。本次研究旨在讨论家长弱视认知水平对患儿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特选取21例患儿,对其家长弱视相关知识教育。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于我院接受弱视治疗的患儿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4.6±3.2岁)。对照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4.4±3.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患儿家长常规指导,告知其配合治疗、按时复查。

1.2.2观察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儿家属进行弱视相关知识培训。①通过讲座、播放科教片等形式向家长传播弱视相关知识,以提升家长对弱视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宣讲内容包括弱视的定义、弱视的原因、弱视的危害、弱视的类型、弱视的临床表现、弱视的诊断、弱视与近视的区别、弱视的治疗、视力的发育规律等。②指导家长督促患儿每天正确配戴眼镜,遵医嘱服药,坚持定时定量进行弱视功能训练;给予患儿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全面:定期带患儿复查,防止复发。③对家长进行弱视认知水平考评。

1.3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矫正视力达到0.9以上;有效:视力在原基础上提高2行或2行以上;无效:增加1行或不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弱视儿童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表1两组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弱视是在儿童期发生的功能性的视觉发育障碍,患儿视力低于0.9,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2]。其形成因为视细胞和视神经刺激不足导致视觉发育障碍。弱视会对影响儿童正常发育,为儿童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因此家长有必要了解弱视相关知识,加强对患儿弱视的治疗。帮助弱视儿童家长掌握弱视的相关知识,可以开展科普教育,举办弱视的小讲座,组织患儿观看宣传片,举行家长交流会,定期随访为家长答疑等多种方式[3]。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家长展开了弱视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弱视的认知水平得以大幅提升。从结果来看观察组弱视儿童的治疗有效率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提升家长对弱视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弱视治疗效果的提高。弱视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过程,患儿家长需从戴眼镜、服药、弱视训练各个方面对患儿进行监督和指导。患儿年龄尚小且自制力行动力有限,只有家长自身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进一步指导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提升其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研究还对观察组患儿家长弱视认知水平进行测评,通过比较得知家长认知优良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家长认知不及格的患儿(76.19%),(P<0.05)。由此说明,家长认知水平良好,患儿的治疗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在于家长认知水平高,能更好地帮助患儿配合治疗,从而提升弱视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提升家长认知水平有助于增强儿童弱视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庆林,周金叶,邵世凤等.多元化护理对弱视治疗的指导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4):477.

[2]胡兵,路琦,彭雪莲.弱视儿童家长弱视认知水平对疗效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17(27):32-33.

[3]王永强,严宏,哈文静等.依从性对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7,15(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