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工贸易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3

广东加工贸易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度分析

罗琪

———基于企业层面

■罗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动荡。2009年迪拜出现债务危机,紧接着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匈牙利和英国等欧洲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政府支出大量消减、失业率不断走高。贸易保护主义伴随着动荡的经济形势甚嚣尘上,作为贸易壁垒主要手段之一的反倾销被频繁使用。2007年全球反倾销立案165起,2008年则跃至213起,2009年201起,2010年170起。在全球掀起的反倾销大潮中,中国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从1995至2010年,我国已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

被喻为“世界工厂”的中国,1980-2010年加工贸易顺差累计达7655亿美元,成为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加工贸易的长期顺差引起了欧美国家的不满,被认为是构成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外贸大省广东,历年来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一直在该省对外贸易总额中占60%左右,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美国家。而欧美等国正是贸易摩擦的发起大国,因此,广东出口企业几乎年年遭受国际贸易摩擦困扰。从2002至2010年,在全球对华的贸易救济案件中,涉及广东省企业应诉的案件共有72起,其中反倾销案件63起(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2011)。

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钢铁、化工、纺织品、鞋、陶瓷、家电、IT类产品。由于加工贸易在广东对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在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企业中,多数为加工贸易企业。

一、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1987-2009年,广东加工贸易增长了30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8.9%。目前,广东省共有加工贸易企业近8万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多年的发展使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具备以下特征:其一,加工贸易以纺织、鞋类、家电、IT等行业为主,并已形成一些产业集群,如南海盐步的内衣,顺德容桂镇的家电,东莞的鞋业、IT产业集群,但集群内部龙头企业过少。其二,加工贸易增值率从1990年以来不断提升,表明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增加,其价值链在延长或环节在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如深圳华为、中兴、TCL、美的、格兰仕等。其三,加工贸易主体仍以外资为主,外资企业占80%,内资企业占20%,其中民企只占5%。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所占比例小,说明本地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优势不足。其四,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重,在全球价值链上,位于低端生产环节,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品牌、低附加值、低利润,对外部市场依赖很大、议价能力低。

金融危机使依赖外部市场的广东加工企业举步维艰,而后危机时代的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珠三角近年来的用工荒、能源荒,再加上加工贸易政策的收紧、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变化,直接导致了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危机。广东对外贸易合作厅数据显示,2009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关停搬迁2452家,96%为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其中关闭的企业就达1730家。

广东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并遭遇反倾销的产品有彩电、空调、家具、塑料袋、皮鞋、微波炉、瓷砖、聚酯短纤、网卡等。在这些产品中,有的几乎是全部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出口,如皮鞋、微波炉,其他产品则包括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两种形式。加工贸易产品遭遇反倾销出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反倾销涉案金额一般较大,造成影响大

由于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特点,出口量一般都比较大,导致涉案总金额比较大,对加工贸易企业造成的冲击大。如,长达近四年半的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涉案金额7.3亿美元,其中广东占全国的41%。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广东5000多家制鞋企业中,就有1000多家因此原因倒闭。美国对华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涉案金额10亿美元,涉案企业135家,广东的东莞就占54家。在初裁获得高税率后,广东该产品的出口与同年的高峰值即下降了42.3%。韩国对中国瓷砖反倾销,涉案金额高达5866万美元,是近年来韩国对华发起的最大的一起反倾销案件。而调查对象主要为广东佛山陶瓷企业,其对韩出口瓷砖量占广东对韩国出口瓷砖总量的八成,价值1829万美元。

(二)出口企业的价格战导致出口产品量增价跌,引发进口国市场的恐慌,也为国外反倾销提供了借口

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该行业基本为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资金投入不大,行业进入壁垒小,造成行业内企业众多。而在行业协会监管乏力的情况下,出口企业为争夺国外市场,竞相压价,常常出口逐年增加,价格却逐年下降的现象。如从2001-2005年,国对欧盟出口皮鞋增长了1000%,其中2004-2005年一年间便增长了450%,而2001-2005年中国出口皮鞋的平均单价却下降了31%(Brussels,2006),价格和数量间较大的反差引发了国外市场制鞋业的恐慌,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鞋业制造商协会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对中国皮鞋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因而导致了2005年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2006年广东出口空调1843万台,价值26.8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19.1%和11.7%,但出口均价却出现逐月下降趋势。2006年1月,出口均价为141.5美元/台;2006年2月,降至138.7美元/台;2006年3月,降至133.8美元/台;2006年4月,则为137.2美元/台。因此,2004年10月以来,先后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以及土耳其等国家对我国出口空调展开反倾销调查;2001年广东微波炉出口均价尚为60.3美元/台,之后逐年下降,至2007年已降为38.4美元/台,6年间降幅达到36.3%。2007年广东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微波炉3308.7万台,占出口量的98.6%,同比增长31%。这使2007年阿根廷中国的微波炉采取最低限价措施,并征收为期5年59.35%~69.26%的反倾销税。

(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均有涉及

随着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广东加工贸易中机电

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增长。2009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80.8%和49.7%。然而,高附加值的产品也没有幸免于反倾销指控,广东遭遇反倾销的加工贸易产品既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皮鞋、塑料袋等,也有彩电、微波炉、空调等家电和网卡等高科技产品。2010年欧盟对华网卡发起反倾销,涉案金额超过40亿美元,被认为是“中国首例高科技反倾销案”。

二、基于企业视角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度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形式也不断在演变,而且范围也不断在扩大。从企业层面来看,针对国外加工贸易产品的反倾销可以说是竞争企业排除异己的一个有效手段,即企业利用反倾销指控,排除国内本行业的竞争对手。

(一)反倾销是非国际化的“传统”企业对全球化企业争夺市场抗争

全球价值链可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生产者驱动型的核心企业生产进入壁垒很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无法构筑全球价值链;而购买者驱动型的核心企业则必须具备高价值的研究、设计、销售、市场,因此,当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在经济竞争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全球价值链,作为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它节约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而行业内的非国际化的“传统”企业相比之下规小、成本高,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由于全球化企业将生产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然后产品以进口品的形式进入本国,因此反倾销规则为行业内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抗争方式,通过对行业内全球化企业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而达到与其争夺市场的地。如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案中,主要起诉方为意大利鞋业生产商协会,它代表了意大利一些劳动成本偏高、规模小的中小家族企业。由于意大利消费者对来自中国的中低档鞋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导致这些企业的收益直线下降,引发其不满。因而采取游说、游行等方式给欧盟委员会施压,最终导致了对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在2005年美国对华家具反倾销一案中,美国家具零售商联盟(代表家具零售商对抗申诉方美国家具生产商)指出,美国家具生产商反倾销的真正目标不是中国家具,而是美国进口商及家具零售商。

HylkeVandenbusche(2009)指出,反倾销保护对更高效率的企业来说是一种损害,因为它们更全球化并拥有全球供应链。她通过对1993-2003年4000家欧盟企业的取样调查,用全要素生产力进行衡量,发现受过反倾销保护的企业生产率为1.32,低于从未申请和接受保护的企业(2.23),而受保护后,“差”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上升了17%,而“好”的企业由于其全球化程度高,反倾销反而影响了其全球价值链的构筑。

(二)企业游说对欧美政府的贸易政策有很大影响

欧美对华反倾销的行为依然频繁且涉案金额不断攀升,与欧美近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其相应贸易保护政策息息相关。欧美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欧美国家,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为政府的调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评估和分析报告,给政府提供有效地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在实施调查和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也有义务与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进行协商以听取意见,政府和企业互动是频繁且良好的,这样的机制也确保政策的制定与企业利益紧密保持一致。在对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文献中,企业游说被认为是政府贸易政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Nelson,2006)。美国的《伯德修正案》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法案赋予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申诉企业对倾销和补贴征税的权力,从而导致立法后美国反倾销案剧增。美国有9家企业在修正案通过的前两年在游说立法者的支出方面多达10万美元。而美钢铁行业的一家企业也曾在其公司首页上表示为了此修正案的出台曾疯狂游说。相关的实证分析也证明,多数情况下申诉方企业和产业的政治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反倾销政策的结果(杰弗里、温迪,2006)。Cornelia(2007)指出,企业在欧盟的贸易政策的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但企业经常游说政府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欧盟委员会反过来也极力鼓励企业多参与,以便在与第三国的摩擦中增加讨价还价的力量。因此,在行业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时,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企业本身或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游说政府,采取反倾销的手段将国外产品逐出本国市场。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期,经济的萧条和失业率的高企,本身就令政府的压力增大,企业在此背景下,游说成本低且较容易达到游说目的,这样就能够在低成本情况下把国外竞争产品驱逐出去。

(三)多重压力使加工贸易企业陷入价格战的困境,招致国外反倾销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珠三角出现的用工荒、能源荒、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广东绿色发展目标等等,就已经给广东加工贸易带来了很大压力。而危机发生后至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持续低迷,导致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市场不断萎缩,甚至出现生存危机。第二,越南、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增强,加入全球供应链的竞争。本来国内竞争就已较激烈,再加上国际竞争,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空间再受挤压。第三,加工环节处在全球价值链最低端,受制于价值链的高端,加上国内外的竞争,议价能力低,利润微薄,企业也无法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以提高附加值,因此只好低价竞争。如广东微波炉出口几乎全部以加工贸易方式完成,一般贸易出口不升反降。在2007年三千多万台的微波炉的出口量中,向海关申报自有品牌出口的数量不足出口总量的0.1%。多重压力不断挤压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企业无法突破,只好采用最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即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从而引发国外反倾销。

(四)广东企业缺乏工业精神,安于现状

为何广东加工企业甘愿忍受重重压力,甚至在反倾销后放弃对方市场,而不自我创新,突破价值链低端呢?固然创新、创品牌投入大、风险高,但究其根本,却是在于广东企业工业精神的缺乏。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提出的“工业精神”这一观点,实质上是要倡导一种新的企业精神而来扭转当前企业发展的精神困境。工业精神崇尚科学、敢于冒险和创新;重法治,强调规则和标准;重经济正义精神和企业社会责任;主张实业兴国,把推进工业化、提高经济竞争力上升到实现应有的国际地位高度。

广东得改革开放先机,利用其毗邻香港的优势,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展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起来,积累了大量财富。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典型地体现了广东的“坐商”特点,即,利用天时地利开门纳客,不出家门便坐拥五洲客商。但30年过去了,这种“坐商”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显现弊端,多数企业过于注重实利,安于现状,没有长远发展战略;家族企业多,没有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对人才不重视而导致企业人才缺乏。随着后来国家政策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能源荒,再经历了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危机时代的持续低迷,广东加工企业在来自各方的重压下,早已失去斗志,绝大部分企业一心一做OEM(贴牌生产),不考虑走出去、创品牌,反而急于保有财富。如,顺德很中小企业老板,在致富后却将大量钱财用于购买土地、房产,做起了“地主”。

工业精神的缺乏使广东企业乐于停留在眼前利益,自身锁定在价值链的最低端,惯用价格竞争手段,从而使产品处于倾销的风险。

三、政策建议

反倾销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决定了反倾销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法,只有企业修好“内功”才是不变之策。

(一)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反倾销应诉和预警方面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是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共同应对反倾销。政府应采取各种方式支持企业应诉,行业协会进行组织,企业本身做好问卷填写和相关资料的准备工作。其中行业协会的组织工作至关重要,我国已有好几起行业协会成功组织了反倾销应诉工作的案例,充分体现了行业协会强大作用相对于应诉时的工作,防范反倾销更为重要。我国各行业协会虽然时常颁布反倾销预警信息,但收效甚微。主要因为我国行业协会功能弱化,缺乏管理企业的强制性威,即使发布了反倾销预警信息,却无法规范企业的出口行为,导致预警失去意义。因此,政府应为行业协会的发展建立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分离行业协会与政府职能,以保证协会在行使其职能时的公正性;协助行业协会加强自身的建设,明确协会对内对外的功能。吸收专业人才为行业协会服务,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协调能力、国际贸易相关法律和规则通晓能力和国际关系上的游说能力。

(二)加工贸易企业采取各种路径进行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广东省在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如广东省财政拿出10亿元设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但目前,广东省总体外贸方式的转变还只是初步,因为加工贸易受国外客户牵制比较大,转型升级难度大、耗时长。总体来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转型有三条路径。第一,加工企业可考虑向上游复杂零部件生产、产品研发延伸。第二,向下游的物流、金融、分销等服务环节延伸。第三,自创品牌,脱离代工状况。如广东通过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华为、中兴、TCL、美的等,都已拥有了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在重点行业形成了自已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实现了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委托设计生产)再到OBM(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变。

(三)创造环境,培育广东企业的工业精神。工业精神的生长有赖于政府的大力培育。首先,政府应建设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特别是严格执行市场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依法打击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二是要减少对经济活动的不正当干预,培养工业精神成长的市场秩序。三是要通过物质奖励、荣誉称号、舆论宣传、学习培训等方式,来推动工业精神的认知和普及,培育企业界重实业、重社会责任、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理念,逐步转变企业领导者的行为,从根本上摈弃企业“急功近利”、“小富即安”的思想,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低价竞销,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EB/OL],2011-01-28

[2]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广东省企业遭遇的贸易摩擦情况[EB/OL],http://www.cacs.gov.cn/cacs/news/newshow.aspxstr1=10&articleId=83677,2011-04-13

[3]杰弗里·M·德鲁彼、温迪·L·汉森.反倾销的欢乐诞辰[J].《世界经济》.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