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例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17例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与分析

吴格昇徐宏庆

吴格昇徐宏庆(山东省莱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2614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112-02

【摘要】目的分析骨梗死的X线、CT及MRI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7例骨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7例患者共27处病变,其中位于股骨12处,胫骨9处,肱骨5处,髂骨1处。其中符合骨梗死急性期的病灶6个;亚急性期的病灶15个;慢性期病灶6个;各期病灶的影像表现不一。结论MRI对于骨梗死各期表现具有很高的敏感性,X线、CT对坏死骨、钙化显示清晰,三者结合更能全面地显示各期病灶的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关键词】骨梗死X线平片CTMRI影像表现

骨梗死(boneinfarction)是指发生于干骺端或骨干的骨性坏死,致病原因不甚明确,临床较少见,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特别是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检查多为阴性,易造成漏诊、误诊[1]。现总结分析我院17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间,经病理穿刺或者临床随访证实的骨梗死患者17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19~58岁,平均37.6岁。其中3位有在潜水或高压环境下工作的病史,工作时间为6个月-5年;3例在外伤后2天-3个月内发现;3例出现疼痛症状;其余8例无明显症状因体检等偶然发现。5例有酗酒史;4例有长时间的激素使用史;2例曾有肺结核及抗结核治疗史;1例有风湿病史。

1.2设备与方法

17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4例行CT及MRI检查。

设备:X线设备:TOSHIBA500Ma摄片机,AGFA公司CR、DR处理系统。

CT设备:Philipsbrilliance16层CT机,120kV,200~250mAs,螺距1.0,扫描层厚2~5mm,行轴位扫描,部分病人行三维重建。

MRI设备:美国GE0.5T超导MRI机,表面线圈,FSE序列,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成像,对病变行横断、冠状或矢状面扫描,层厚5~10mm,连续扫描。

2结果

17例病人共累及27个部位,位于股骨下端12处,胫骨上端9处,肱骨上端5处,髂骨髋臼上部1处。其中多发10例,单发7例,符合骨梗死急性期的病灶6个;亚急性期的病灶15个;慢性期病灶6个。急性期:X线及CT仅三例病灶表现为轻度骨密度减低,余下3例无明显异常发现;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例病灶内见等T1稍长T2信号,其中的5例病灶可见邻近关节内液体增多。亚急性期:15例病灶X线与CT均见不同范围为虫蚀状、斑片状的骨质密度减低区;15例出现斑(点)状、条带状钙化及硬化,其中13例硬化围绕成类圆形、半环形及不规则地图状,近直线或者不规则走形;9例内见骨小梁粗大;11例见骨膜增生和骨皮质增厚。MRI上14例病灶显示为松质骨内类圆形或者不规则地图状梗死灶,6例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5例表现为等长混杂T1、等T2短T2信号;3例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周围为长T1长T2水肿信号,其中的12例病灶可见关节内积液。慢性期:6例病灶均表现为钙化或骨化,X线平片和CT呈条带状、不规则形硬化斑块,排列成串或散在分布,4例病灶MRI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

3讨论

3.1骨梗死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骨梗死主要是骨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细胞及骨髓细胞坏死,以往最常见于潜水作业人员,故称之为潜水减压病。发生于非潜水工作人员的,称非潜水性骨梗死,多见于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此外酗酒、外伤、胰腺炎、脂肪代谢紊乱和接触一些特殊化学物质等亦可导致骨梗死。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相关:①由于外伤、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血管损伤或者血管壁的病变;②血栓、脂肪栓等形成血管内栓塞而形成梗死。骨梗死好发于长骨骨端,四肢长管状骨的骨髓腔内的营养血管细小,分支稀少,同时骨皮质坚硬,血管栓塞和血管外受压均缺乏缓冲余地,容易导致局部骨髓组织血供障碍,骨髓内的造血细胞和骨细胞因缺血而坏死。

患者以20~60岁年龄组多见,平均发病年龄在40岁,多发生于股骨上下端,其次为肱骨上端、胫腓骨骨干及肱骨和桡骨下端。常双侧发病,但多以一侧较重而另一侧相对较轻。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病程几天到几年不等。化验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急性骨梗死临床多表现受累部位肌肉关节剧疼,关节活动障碍,而慢性骨梗死,往往没有典型临床症状,而以偶然发现为主[2],部分患者可有肢体酸痛,软弱无力,病变在下肢时不能抬高并跛行。除了关节症状外,不同的病因可有不同的表现。

3.2骨梗死的病理与影像学表现

骨梗死的病理过程分为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具体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各期根据其病理表现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像表现。急性期:局部血供中断,脂肪细胞发生胶样化和液化坏死,骨小梁细胞死亡,骨小梁结构尚存,X线平片和CT不能发现或仅出现骨质疏松,MRI在T1WI呈中等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反映梗死灶内的出血和水肿,而病灶边缘充血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亚急性期:X线平片及CT出现小的虫噬样改变和斑点状钙化,代表骨质吸收、反应性新骨形成,同时可见死骨形成,多表现为骨松质内出现匐行的、周边为带状硬化缘的骨质吸收区,中间可见死骨或钙化,呈地图状分布的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区。MRI在T1WI示梗死灶的中央部分信号与正常骨髓信号相似或略低,T2WI呈与正常骨髓组织相似或略高信号,与正常骨髓组织间有环状长T1、长T2信号,反映病灶边缘充血水肿。梗死灶与正常组织间可见环状长T1、短T2信号,可能是由于梗死灶边缘形成外周性匍匐状的反应性新骨带或纤维化,病灶可单发、多发,形态不规则,往往以梗死灶为中心出现“地图板块”样征象,具有特征性改变。慢性期: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或骨化,X线平片和CT呈不规则形硬化斑块,排列成串或散在分布,呈蜿蜒走行的条状钙化,MRI上T1WI和T2WI大部分呈低信号。

3.3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和临床资料,多数病人有减压冰病史、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及外伤的病史,但也可发生在无任何病史的患者,称为特发性骨梗死。骨梗死应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①急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与骨梗死都有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骨梗死相对较轻,骨髓炎的软组织有肿胀,且MRI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无典型的“地图板块样”征象。②单纯性骨髓水肿:早期骨梗死与单纯性骨髓水肿在CT和MRI的表现相似,鉴别较难,二者的鉴别在于随访结果,单纯骨髓水肿往往消失,而骨梗死会出现典型上述的表现。

综上所述,骨梗死各期均匀不同的表现特征,MRI能敏感地显示各期梗死灶及周围组织的表现,X线、CT能清晰地显示坏死骨、钙化及皮质硬化,三者结合更能全面地显示各期梗死灶本身及周围组织的具体情况,同时做好随访,有助于做好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周承涛,姜喜刚,唐小锋,等.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6):497-499.

[2]孙西河,王滨,常光辉.骨梗死的临床与MRI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