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腮腺手术的几点体会

/ 2

小儿腮腺手术的几点体会

周建伟门洋子

小儿腮腺手术的几点体会

周建伟门洋子(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01)

【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19-0056-01

小儿腮腺疾病并不少见,有些需要手术治疗,手术主要考虑是损伤面神经,造成永久性面瘫。我科在熟悉成人腮腺摘除手术后,再次学习了面神经与腮腺关系的外科解剖,开展了对小儿的腮腺切除手术。2004年至今共作了10例(5-12岁儿童5例,9个月-2岁5例),通过临床实践,有几点粗浅体会,提供同道参考指正。

1病历分析与术前考虑

在本组病历中,经临床和病理诊断,脉管瘤5例,先天性第一腮裂瘘1例,腮腺结核并皮肤涎瘘1例,腮腺囊肿1例,慢性腮腺炎并皮肤涎瘘2例。脉管瘤包括血管瘤及淋巴瘤,患儿出生后几天即被发现,生长都较迅速。其中2例为海绵型血管瘤,x线平片显示腮腺区软组织内有6-8颗粟粒样至黄豆大小的钙化阴影。2例系淋巴管瘤,有多次继发感染急性发作后腮腺渐次增大病史。1例混合型血管瘤,曾因穿刺检查感染并涎瘘。

腮腺结核及腮腺炎伴涎瘘患儿,追溯病史,曾因腮腺区肿块、疖肿,用火针扎刺,切开引流后,出现涎瘘,有反复急性发作史。来我科就诊时,腮腺区肿胀,涎液混浊。

上述病例作了讨论分析后,确定手术治疗。对海绵型血管瘤及1例较大的淋巴管瘤,估计术中出血较多,钳夹止血可能误伤面神经,故手术切口采用变异“S”型,在耳屏上端向前延续成水平切口,长1-2厘米,下端至下颌后凹中央处,切口向下延长舌骨水平处,再转向前方,达到相当于嚼肌前缘垂直线,不再附加切口,而结扎颈外动脉。我们认为:这种切口翻开皮瓣后,充分显露了肿瘤及腮腺周界组织,只要将下缘皮肤稍加剥离牵拉,即可切开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深筋膜,向深部钝性分离,将该肌和颈内静脉一并向后牵拉,很易找出颈外动脉。手术是从面神经主干向分支剥离,主要用纱布或止血粉压迫深叶组织止血。不必顾虑游离瘤体和浅叶被撕裂的静脉窦腔出血,应很快将腮腺浅叶摘除,才能认清面神经各分支,摘除神经周围如同网状的脉管组织和腮腺深叶。开始时出血较多,由于结扎了颈外动脉;瘤体破裂出血后萎缩;基底部边分离边压迫止血,分离的组织可以直接用手提拉,压迫止血,出血减少。术中未输血,均较顺利的摘除了腮腺及肿瘤。

2小儿腮腺部外科解剖特点

小儿皮肤嫩薄,皮下富脂肪,结缔组织疏松,在翻皮瓣时,刀刃必须紧贴腮腺鞘膜上,并略向组织面倾斜,用手指衬托皮肤,锐性剥离,防止穿通皮肤。

小儿腮腺鞘膜和胸锁乳突肌相续的联合筋膜部分,不像成年人那样致密。

小儿面神经分支纤细,幼童比儿童更细小,与年龄成正比很难从外周支向主干解剖。

小儿面神经主干本组有4例在平乳突尖前缘显露,均为幼童。其余均在乳突前缘中点,约距乳突尖上方0.5厘米处和近乳突根部找到。

其分叉类型:8例为二叉型,2例为三叉型。面神经在腮腺内各分支所构成的神经丛,如同成年人一样,变异甚大。

在解剖面神经主干时,外耳道前壁软骨与腮腺间组织疏松,比成年人更易用钝性分离。

3手术方法及操作体会

本组病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实行手术。翻开皮瓣后首先解

剖腮腺鞘与周缘相续之筋膜,我们一般先切开腮腺与胸锁乳突肌联合筋膜,然后转向前钝性分离,处理面静脉,暴露下颌缘支,沿此平面向上剖开腮腺肌筋膜,分离出位置比较恒定的腮腺导管切断结扎。再分离颧弓下附丽和切开与外耳道附着的筋膜。

用解剖面神经主干的手术方法,按丁氏等体会,以乳突为基本标志,外耳道软骨为辅助标志。紧贴着胸锁乳突肌向上钝性分离,充分游离腮腺,至接近乳突时,将此肌向后牵拉,暴露二腹肌后,必须细心向乳突前缘寻找主干。同时从外耳道软骨向下剥离,将腮腺向前拉开,分出耳后动脉切断结扎,就很易发现主干,比成人好找。

可能因小儿乳突发育不全,主干在平乳突尖或略上方即暴露,与皮肤垂直距离近。又因本组病例主干周围组织基本正常,结构疏松,容易牵开。

找出主干后,用神经拉钩或横穿一粗丝线将主干稍加提起,以小弯止血钳贴着主干平面向前外方剥离。至分叉处,则分别向颞面干和颈面干分离至各分支。

由于腮腺周缘筋膜已经剖开,很快可将浅叶摘除,此时在仔细止血或继续摘除深叶。如果熟悉面神经与腮腺解剖关系,事先充分游离腮腺,从主干追踪循序渐进至各分至,可以避免损伤主要分支,本组仅2例在剥离时撕断了颊支间的吻合支,未影响功能。

4术后观察及并发症处理

术后加压包扎,24小时后处去橡皮引流,继续加压包扎,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预防感染,饭前口服或注射阿托品,抑制残留腺体分泌,这是腮腺手术后的一般常规。

适当的加压包扎是很重要的一环,使翻开的皮瓣紧密地贴于创面,不留死腔,以利愈合。压迫残留腺体,使之萎缩,避免出现唾液潴留,继发感染。

本组病例术后有6例出现程度不等的暂时性面瘫。其中1例伴限局性唾液潴留,1例伴切口涎瘘。比成年人发生的比例要高得多,幼童又比儿童多,6例中仅1例为11岁的儿童,其余都是幼童,而且越是幼婴面瘫的程度越重。

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因术中操作欠轻柔,过度的牵拉,暴露或机械性的刺激面神经而引起,但与术区肿胀压迫关系甚大。我们观察有4例术区无明显肿胀,就没有出现面瘫。而出现面瘫的病例,在手术当天患儿清醒后,除有2例出现口角轻度松弛歪斜外,其余面部表情,眼脸张闭均正常。

至术后第二天,术区肿胀,表情活动受限。

术后第三天,往往是肿胀高峰,面瘫更加明显。肿胀程度又与加压包扎后哭闹不止,或需饮食,只好给予松懈。过后又缠绕过紧,阻碍血液,淋巴回流,加重了局部肿胀,故5例幼童术后后出现了暂时性面瘫。我们也试用过“Y”形纱布圈,四头带加压包扎,但容易松脱,仍不理想。对小儿腮腺术后包扎方法,有待研究改进。

对暂时性面瘫,一般仅应用维生素B1,有眼脸闭合不全者,给涂金霉素眼膏,以防并发暴露性角膜炎。

肿胀消退后,一般1-2周功能恢复,仅有1例淋巴管瘤,术时颊吻合支撕断,肿胀持续时间较长,术后两个多月,功能才完全恢复。对伴有限局性唾液潴留和切口涎瘘患儿,经3次穿刺抽吸和换药后加压包扎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