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力量助力精准扶贫——恩施市龙凤镇文化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以文化力量助力精准扶贫——恩施市龙凤镇文化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张玲

湖北省恩施市文体新广局445000

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恩施市龙凤镇抢抓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机遇,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笔者最近对其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主要做法

恩施市龙风镇文化扶贫的做法主要是“四个突出”。

(一)突出阵地建设,夯实文化扶贫基础。本着“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原则,按照“新建一批、改建一批、储建一批”的要求,积极争取省文化厅等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对口帮扶,投资近40万元对镇文化中心进行维修,规范设置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文化科技培训室、书法展示厅、台球室、乒乓球室、多功能活动大厅、道具库房等,常年免费开放。按照“九个一”(一支文艺队伍、一间标准文化活动室、一台电脑、一套投影、一套打击乐、一个图书室、一套影响设备、一名文化专干、一套管理制度)标准,投资近100万元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18个,修建活动广场6个,建设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农家文化大院个,配置了文化道具,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舒适的活动环境。

(二)突出载体建设,丰富文化扶贫内容。一是广泛开展“最美龙凤人”评选活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二是广泛开展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传承和繁荣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作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先后共组织文史专家50多人深入各村进行民族民间文化采风、挖掘和整理工作。组织编写和传唱《腾飞的龙凤》、《风情龙马》等乡村歌曲。组织开展“话说试点、图写龙凤”摄影大赛,征集反映试点变化的优秀作品达1200余副。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坚持重大节庆举办乡村联谊活动。承办省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汇演和州市文联、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百姓大舞台”、“我的父老乡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各类慰问演出活动26场次。组织摄影、书法专家为老百姓拍全家福、写春联,深受群众欢迎。

(三)突出品牌建设,确保文化扶贫持续发力。一是着力打造“快乐舞动乡村”文化品牌。以农村广场舞为平台,组建村干部村级事务说事团、镇干部法规政策宣讲团、致富能手创业致富模范团、身边好人好事报告团、农技专家农业科技培训团、文艺骨干文化艺术演出团等“六支队伍”,按照“一台戏、一场会、一堂课”要求,办好百姓讲坛、好人课堂、富民学堂“三个课堂”,做到哪里有跳舞唱戏的,哪里就有宣讲培训的,以此引导广大群众遵纪守法,干事创业,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促进文明之风良好形成。二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采取村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实施信息化扶贫、科技扶贫,借智借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3年11月,省美术院与恩施市政府、有关文化企业和工艺美术传承人达成工艺品开发设计等方面的合作协议。近2年来,省美术院先后派雕塑家、画家、书法家20人次到恩施市进行工艺美术课题调研,与恩施市民间工艺传承人合作开发平安车挂系列小傩面具,攻克了过去傩面具雕刻不精致、色彩粗俗的难题;与恩施市文体新广局共同举办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座谈会,40多名艺术专家现场支招,改进恩施市西兰卡普、根书、木烙画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技术,投放市场后经济效益良好。

(四)突出队伍建设,强化文化扶贫组织保障。镇政府成立了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一个社区老年艺术团和18个村农民艺术团,共有莲香队、花锣鼓队、狮子灯队等各门类文艺表演队40余支,文艺骨干1000多人。这些艺术团队长年坚持在劳作之余开展跳广场舞、打腰鼓、打花锣鼓、打莲香等文体活动,引领村民歌唱幸福新生活。

二、初步成效

(一)提升了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要求。文化扶贫就是就是为贫困群众播撒精神食粮和助生智力血脉。随着“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等系列文化扶贫举措的实施,龙凤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极大提升。近三年,全镇在“最美龙凤人”评选表彰活动中共涌现出道德模范300人。

(二)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精神变物质。文化扶贫最直接的作用显现就在于,它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近两年,龙风镇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一是着力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运用力度,用现代科技武装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居民职业技能培训,户平培训一个以上政策明白人,引导扶贫户富余劳动力到园区打工就业实现再就业转移。全镇共培训贫困人员5000余人,发放各类科技资料6500余份。二是着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该镇已建成茶叶产业基地3.5万亩,发展烟叶4000亩,蔬菜10000亩;发展以葡萄为主的小水果2000亩;种植以白术为主的药材2000亩;完成退耕还林3.7万亩,林下套种经济作物5000亩;发展“155”家庭生猪养殖小区125个,建成万头养猪场2个,发展存栏50000羽蛋鸡企业和年出笼1400万羽肉鸡种苗企业3家;培育和引进国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家。三是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近两年,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2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1.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贫困人口减少6002人。

(三)强化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随着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各类文体活动隔三岔五地开展,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不再孤独,社会闲散人员找到了精神乐园,家长里短、桃色八卦的少了,打牌赌博、无事生非的少了,先进文化的正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全镇近两年未发生重特刑事案件和责任性安全事故。

三、几点启示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文化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农村经济的贫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文化的贫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才算是真正找对了“症”,下对了“药”。我国农村要消除贫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除此别无它策。

(二)文化扶贫必须坚持“三贴近”。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原则,我们所有的文化扶贫工作才能扶到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才能做到一点雨一点湿,才能卓有成效。恩施市龙凤镇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品牌打造等每一项活动参与者之多,成效之显,其根本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三)文化扶贫工程必须突出机制创新。龙凤镇文化扶贫工作立足文化阵地落后、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实际,围绕试点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坚持多渠道加大投入、建立校地合作机制、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的做法,启示我们:文化扶贫工程不能单一地就文化抓文化,必须把文化与教育、科学普及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的要求。

(本文作者系恩施市文体新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