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简析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

程亮

(黑龙江省九三电业局黑龙江161441)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电力行业的配电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能够积极改变以往那种耗电量大、运行和控制方式不太合理的电力配电模式,转而实行配电自动化模式,这就需要电力行业积极的做出改变,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为电力企业的配电自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的现状,接着简要介绍了电力配电自动化,最后提出了实现配电自动化的措施。

关键词:配电系统自动化;管理

1、电力自动化系统

电力自动化系统是利用提高前辈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丈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督、丈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督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换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进步变电站安全不乱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本钱、进步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2、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基本有5个方面,即配电SCADA、故障管理、负荷管理、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和配电网高级应用。

同输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一样,配电网的SCADA也是配电自动化的基础,只是数据采集的内容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配电SCADA针对变电站以下的配电网络和用户,目的是为DA/DMS提供基础数据。但是,仅仅是配电SCADA的三遥功能,并不能称为配电自动化系统,必须在配电SCADA基础上增加馈线自动化(FA)功能。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功能应包括馈线故障的自动识别、自动隔离、自动恢复。配网故障诊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配网实际情况和故障情况的差别,诊断的步骤与方法不同。诊断方案应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相―相故障、相―相接地故障和三相故障。使用范围为中性点不接地或小电流接地系统。

为了完成DA的功能,配电SCADA除了可以采集正常情况下的馈线状态量,还应对故障期间的馈线状态进行准确的捕捉;除可进行人工远程控制,还应对馈线设备进行自动控制,以便实现故障的自动隔离和自动恢复。

3、GIS与面向电力系统的实时GIS平台

由于配电网供电设备点多面广,并且按地理分布,因此,对其管理离不开地理信息。常规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由GIS软件包、数据库和计算机硬件组成。可以完成一般的图形制作、编辑与管理功能,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和关联分析。建立在GIS基础上的设备系统通常称为AM/FM/GIS系统。

这种由常规GIS构成的设备管理系统,包括了许多电力系统分析所不需要的地质地貌信息,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而电力系统分析又对实时性要求极高,因此,需要一种面向电力系统的实时GIS平台作为配电自动化/配电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

这种平台应具有以下特点:①良好的实时性;②对电力系统模型的良好描述;③对其它系统的开放接口。

4、电力配电自动化以及配电管理

以上简要介绍了电力配电自动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从此可以看出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的全面实现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提及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我们首先要了解电力配电自动化以及配电管理的相关信息,由此,才能更好的完善、建立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具体来说,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主要分为:

4.1电力自动化系统。

所谓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就是摆脱了以往由人工控制的电力配电以及管理工作,通过将高科技和技术运用到电力行业之中而实现电力行业的高配置、低消耗和高质量,这是实现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的最为基础的步骤,具体说来,[3]就是将全国各个地区的电网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电网之间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和信号的互相到达,在一个地区可以搜索到全国所有地区的电力使用情况和发展信息,而减少了人员的干涉以及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得电力的消耗达到最少而效率最高,这就是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含义。

4.2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

简要来说,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用电五个部分,[4]主要包括配电SCADA主站系统;配电故障诊断恢复和配网应用软件子系统DAS;配电AM/FM/GIS应用子系统DMS这几个基本的系统,[5]其中SCADA主站系统包括一台主机和几台前置服务器,当一台机器出现故障的时候,前置机器里面的一台就会自动成为主机,从而保证电力配置的正常进行,实现配电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常进行,在节省人力,运用高新技术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电力的最少消耗和最高使用率。

5、负荷控制与负荷管理

负荷控制与负荷管理是为了确保电网工作进行的稳定性,它的主要目的是调控电流。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现在主要问题是怎样得到用户的肯定。所以,当前应当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获得用户的肯定并达到有效的输电要求。这要求管理层的权力和义务都应当得到提升,充分意识到自己应当行驶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大多数电力局都拥有流量调控机构,怎样将旧的机构系统充分利用,达到新的标准是要主要考虑的状态之一,并能够提升服务等级,加强管理方面的付出和肯定。

6、通信方式的选择

配电通信在大范围的使用运行中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终端节点的个数的原因,选择和规划上都较多。但是也为选择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面对的方法方案都太多,因为用户都希望用到最为有效而价格上最为低廉的一种方式。

6.1电话线比较传统并且简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作业,适合较为低技术的配电系统,因为其性能稳定性较差,所需要的花费也比较小;专线方式的性能和稳定性上都较好,适应高水平的终端要求。

6.2无线方式有普通电台和高速智能数传电台两种。普通电台已广泛应用于负荷控制系统中,这种设备花费较少,很便宜,但是同时也无法有较强的可靠性。频点申请无委会控制较严。高速智能数传电台通信速率高,频点可复用,支持X.25协议,有路由选择功能和主动上报功能,但是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6.3光纤通信方式有光端机方式和光接口板方式两种。光纤的特点是能够容纳较大的内容,并且对于干扰信号有阻碍作用,耗费量小,因此,其价格也比较昂贵。光端机方式适合容量大的站点,成本也较高。光接口板的方式将光电转换器直接置入配电终端内,并可以利用编码复用方式多个配电终端设备公用一对光纤,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另外,如果多膜光缆能够满足配电系统的距离要求,多膜光缆在价格上为大众接受。光纤通信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7、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配电的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的实现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实现电力配电的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的正常有效进行任重而道远,有很多地方尚不完善,技术尚不完善,资金也存在问题,设备还没有健全,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不懈,继续努力,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电力系统的最优化,保证电力系统用电效率的最高化,促进电力行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守志.浅论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实施方案[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论坛.

[2]贾渺,詹雪丹;电力市场环境下配电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展望[J].东北电力技术;2002年08期.

[3]张立新.浅谈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