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兰·巴特的本文理论看《傲慢与偏见》的文本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从罗兰·巴特的本文理论看《傲慢与偏见》的文本魅力

胡萍飞

胡萍飞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21)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Abstract:prideandprejudiceisoneofthebestandmostfamousnovelswrittenbyJaneAusten.Eversinceitspublication,ithasattractednonstopappreciationfrombothliteraryfieldandtheordinaryreader.Thepaper,basedontheFrenchliterarycriticRolandBarthes’textualtheorythatawriterdieswhenhe/shefinishestheworkandthatitisthetextratherthantheworkthathasgainedvariousmeaningsinthehistory,illustratesAusten’sPrideandPrejudice’sundyingcharmasatextratherthanasawork。.

Keywords:PrideandPrejudice,RolandBarthes,textualtheory,text,work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一部名作。自出版以来,文学界、评论界对其评论从未间断过,同时它也是一部广受大众读者青睐的佳作。本文运用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试图从小说作为文本本身而非作者的写作结果来阐述这部小说能在小说作者死后,仍然魅力无限的原因。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罗兰·巴特;文本理论;文本;作品

一、简介

罗兰·巴特(1905-1980)是文学研究领域内一位卓越的结构主义者。他发展了解读文化符号和话语的方法,并将这一方法广泛应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散文作家。其丰富的著作与理论实践,风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坛及至国际文学界。巴特涉猎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但应用最广的当属他的文本理论。

二、巴特的文本理论:从作品到文本

在他所著的《从作品到文本》,巴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文本”作了详尽的分析。

首先,巴特否定作者对作品的决定作用。文学作品并非作者的个人产物,而应该是语言的产物。就他看来,文本就是“语言游戏、能指的无限增殖”1。作者成了名义上的作者。在作品完成后,作者就死了。从这个角度而言,巴特成功地颠覆了作者的主体地位,否定了任何外在的因素对作品的决定作用,使作品独立,是完完全全的语言游戏场。

第二,“文本”之所以不同于“作品”是因为我们不能像把握作品一样理解和体会文本,因为“文本是由语言决定的,它只是作为一种话语面存在…文本只是活动和创造中所体验到的。”2拉康“真实(reality)”和“真相(real)”概念的区分为巴特有效区分文本与作品提供了支持。作品有如拉康的“真实”,的静态的作者的产物,而文本就如同“真相”一样,经过实践才能产生的动态体验。运用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理论,文本与作品同样截然不同。巴特坚持作品接近所指,而文本则是所指的无限延迟,能指的无限增殖。

因此,作品在巴特眼中,成了语言游戏的佳年华。读者就是游戏者,就是享乐者,任何解读都成了愉快的语言的体验过程。巴特“将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转为一个永远不能被固定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的无限的能指游戏。”3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有多少人读《哈姆雷特》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版本”。

三、《傲慢与偏见》的文本特征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作者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用朴素的生活语言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语言清新、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2003年,BBC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英国最爱小说”民意调查,结果这部小说排名第二,仅次于《指环王》。42008年一项对超过1万5千澳大利亚人的问卷调查结果,在101部世界有名的小说中,这部小说独占鳌头。5

毛姆曾说:“…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6研究奥斯汀的学者都清楚,奥斯汀写小说,每次完成一个作品,总会在家庭成员面前朗读,以期得到读者的认同。作为一个作者,这是下意识的行为。正是她想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满足一定读者群的期望使得不同的读者有了不同的解读角度。这各种各样的解读是针对文本这个“语言的游戏场”的,而并不是因为这是奥斯汀的作品。作者已经作古,而她的作品作为文本仍能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得到共鸣,广受欢迎,这是原因之一。

再来看看运用巴特区分“文本”和“作品”的方法把这部小说作为文本而非作品来分析会有什么令人惊讶的发现。根据巴特(1973),作为“文本”的这部小说是“活动和创造中所体验到的”,它不同于作品接近所指,而是所指的无限延迟,能指的无限增殖。正是这样一个语言游戏场,使得本来是“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即“作品”转为“一个永远不能被固定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的无限的能指游戏”。作品一旦完成,它就脱离了原作者那一个固定模式而进入到了一个文本与历史、文本与传统、文本与社会原型等等一系列的交互模式中。《傲慢与偏见》,就如同中国名著《红楼梦》,不管岁月如何变迁,爱情故事总是能牵动人们最敏感的神经。伊丽莎白和达西克服傲慢与偏见终有情人成眷属,威克姆与莉迪亚最终没选择私奔而选择结婚,夏洛特和柯林最终在婚姻中找到各自的兴趣所在,而槟利和简的爱情也幸福结局。《傲慢与偏见》中的四组爱情模式都可以在历史、在社会、在我们身边找到原型。巴特的这种“文本互文性”使我们能以更开放、更多元的方式来解读这部小说。作为文本的这部小说它是开放的、多义的,又是各种相关的统一体。有学者甚至从神话原型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的四组爱情故事,认为这部小说的爱情大团圆结局是使“人的自我认识的局限性和人的利己利他的功过是非得到圆满的解决”的结构原则。7这一独到的“结构原则”也正是本文所要发现的这部小说的语言游戏场,即文本。不同于作品的固定不变,每一个阅读这个文本的体验在意义上都有一定的延伸。

四、结语

处在当代的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傲慢与偏见》那股迷人的魅力。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更是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平台,用我们全新的观念来解读作为文本的这部小说,让它的意义能够延伸再延伸,直至永远。

[1]张祎星,“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1)

[2]巴特,“从作品到文本”[J],文艺理论研究,1988,(5).

[3]同上

[4]BBC–TheBigRead–Top100Books".May2003.

http://www.bbc.co.uk/arts/bigread/top100.shtml.Retrieved2008-05-12.

[5]"AussiereadersvotePrideandPrejudicebestbook".thewest.com.au.http://www.thewest.com.au/default.aspx?MenuID=182&ContentID=59459

[6]《毛姆读书随笔》(英)毛姆著;刘文荣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

[7]杨正和,“美的帷幕下透露出的睿智——神话原型批评与奥斯丁的创作”[J],江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