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血清叶酸、VitB12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血清叶酸、VitB12分析

吴唯卓1陈涛2杨建和2

吴唯卓1陈涛2杨建和2

(1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常州213021)

(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常州213003)

【中图分类号】R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153-02

【摘要】目的了解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及其特点。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20例临床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并分男女二组进行分析。结果120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中叶酸缺乏者有45例,VitB12缺乏者有95例,二者都缺乏者有20例,在男性患者中,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叶酸缺乏、VitB12缺乏和二者都缺乏导致巨幼贫者未见有差异。在女性患者中,叶酸缺乏导致巨幼贫者非老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VitB12缺乏和二者都缺乏导致巨幼贫者未见有差异。结论Vit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占多数,而叶酸缺乏者占少数。

【关键词】贫血巨幼细胞血清叶酸VitB12

巨幼细胞贫血(简称巨幼贫)多见于老年人、婴幼儿和妊娠期妇女。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对于叶酸缺乏,还是VitB12缺乏或二者同时缺乏基本能够明确。现将我院2000年3月~2009年3月间门诊和住院的巨幼贫患者120例的血清叶酸、VitB12测定值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9~87岁,中位年龄59.5岁。为门诊和住院经治病例,所有患者中无妊娠女性,检验前未给予补充铁剂和叶酸、VitB12。

1.2诊断依据[1]: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占5%以上或有6叶者),骨髓象呈典型的巨幼变,血清叶酸和/或VitB12减少。

1.3血清叶酸、VitB12测定:留取患者血清1ml,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y,ECLI)测定血清叶酸、VitB12。血清叶酸值<4.2ng/ml为叶酸缺乏,VitB12<240pg/ml为VitB12缺乏(本院检验科提供的正常参考值为叶酸:4.2~19.9ng/ml,VitB12:240~900pg/ml)。

1.4数据统计:数据采用SPSS18统计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判断标准。

2结果

总体情况:120例巨幼贫患者中叶酸缺乏者有45例,VitB12缺乏者有95例,二者都缺乏者有20例,其中血清叶酸最低值为1.0ng/ml,VitB12最低值为0.6pg/ml,具体结果见表1。

表1血清叶酸和VB12测定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到,在男性患者中,叶酸缺乏、VitB12缺乏和二者都缺乏导致巨幼贫者未见有差异。在女性患者中,叶酸缺乏导致巨幼贫者非老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VitB12缺乏和二者都缺乏导致巨幼贫者未见有差异。

3讨论

根据本组资料,巨幼贫有以下特点[2]:①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骨髓象呈典型的巨幼变,应考虑巨幼贫,进一步检查血清叶酸、VitB12水平,一般就能明确叶酸缺乏,还是VitB12缺乏或二者同时缺乏。②本组资料显示:近来来老年巨幼贫以VitB12者占多数(79.7%),而叶酸缺乏者占少数(32.9%)。进一步分析后又发现,叶酸缺乏的男女之间无差异,而VitB12缺乏者男性组明显高于妇性组,二者都缺乏者也未见差异。③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清叶酸、VitB12测定水平无关系[3],但患者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却与VitB12水平呈正相关[4],VitB12水平越低,患者症状越重,老年巨幼贫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④治疗效果好。诊断明确后,即给予治疗量叶酸和充足的VitB12,用药后网织红细胞迅速升高,7~10天后白细胞,血小板升至正常,30~60天(平均40天)后Hb升至正常,同时积极治疗消化道疾病,加强营养,严防巨幼细胞贫血复发。

既往文献报道[5-6],巨幼贫以叶酸缺乏为主,VitB12缺乏者少见,但本组资料却显示VitB12缺乏的老年巨幼贫占多数,而叶酸缺乏者占少数,这可能与中国人近年来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我们采用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之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测定技术,是电化学发光(ECL)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括了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整个测定过程全自动控制,反应时间短,15~30分钟即可出结果,该法灵敏度高,检测下限可达1pmol/L,对所测定的血清叶酸和VitB12的数值的精确性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57-61.

[2]YouJY,ChenCC,LinEK,etal.Thecharacteristicsofmegaloblasticanemiaassociatedwiththalassemia.Haematologica,May2002;87:550-551.

[3]PeterMaslak.MegaloblasticAnemia.ASHImageBank,Mar2003;2003:100637.

[4]CatherineDawsonandJohnLazarchick.MegaloblasticAnemiaSecondarytoPyrimethamine.ASHImageBank,Dec2004;2004:101267.

[5]FlorenceAslinia,JosephJ.Mazza,andStevenH.Yale.MegaloblasticAnemiaandOtherCausesofMacrocytosis.Clin.Med.Res.Sep2006;4:236-241.

[6]MaktoufC,BchirA,LouzirHetal.MegaloblasticanemiainNorthAfrica.Haematologica,Jul2006;91:99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