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3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

田湘南

广州工商学院510850

摘要: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现韶山县)一个富裕的中农家庭。父亲叫毛顺生,母亲叫文七妹,家中世代以种田为生,但也兼开一个不大的米行,找一些经济来源补充家用。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1945年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连任3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一届、第二届国家主席。毛泽东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缔造者。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达数年之久。对于毛泽东一生评价褒贬不一,但邓小平曾评价为功劳第一位;错误、缺点为第二位。所以,我个人认为7/3开,成绩(功劳)占70%,错误、缺点占30%。他不亏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和伟大的民族英雄及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战略家。

毛泽东早在1926年就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把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就有三种人对待革命的态度。这就是从每个人的经济地位来决定他的政治态度,这也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分析问题的,“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政治立场,由人们的政治立场,决定人们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所以,对于30岁出头的毛泽东来说,这种立场和观点影响了毛泽东前半生的革命立场和态度。这也是毛泽东新人民主义革命时期经济思想的萌芽开始。这也为后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一、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理论源泉。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深受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毛泽东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的产物。

(一)毛泽东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已开始初步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1、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经济问题,所以,发展经济是解决部队吃饭、穿衣和武器供应的当务之急。因此,解决的方案只有两条:

第一、打土豪分田地和从敌军中夺取物质来补偿。

第二、自力更生。由自己解决油、盐、酱、醋、茶,同时建立银行发行货币和建立兵工厂等机构。

这就为红军站稳脚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根据地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毛泽东把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的条件下,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困难。他希望要引起全党全军和根据地的人民关注,面对经济问题的困境。常用毛泽东一句话,我们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另起炉灶。这就为后来在延安创立“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奠定了有力条件和取得经验。

2、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的,以农业为主的,自耕自养的农业社会,所以,并不像西方发达国家以工业为主的社会。因此,商品经济不发达,所以,也就不可能产生经济学理论。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根据地只能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适应周边的客观环境,以部队官兵和当地老百姓的生存条件为依托。

3、毛泽东没有去过西方国家学习和考察,他也没有学过西方经济学,只是通过各种渠道学一点《资本论》的皮毛。所以,对当时在井冈山研究新民主主义经济学还缺乏大量的理论依据。所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还在探索之中。所以,当时的经济政策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来发展红色区域经济来缓解敌人的封锁。这就是“井冈山”的经验。

(二)毛泽东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开始谋划中国革命的去向和未来中国所要走的道路。

(1)毛泽东在1940年1月论《新民主主义论》的论著中,开宗明义的提出“中国向何处去”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这时期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时期,回答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被赶走以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3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同上“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当时毛泽东已胸有成竹的分析当时的国内国外形势,分析得十分透彻和到位。并且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并明确指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去‘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谁要是敢于违反这个方向,他就一定达不到目的,他就自己要碰破头的。”[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78-67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在这里毛泽东一连提四个“决不能”,他态度坚决、立场坚定,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立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同时也阐明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方针。这时的毛泽东已有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这也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这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这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论》。他在延安有一整套理论体系,包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丰衣足食的理论提出。

(2)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是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所以,在制定政策和决策上拥有主动权,因此,对推动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更有力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要担任党的主席,第一届和第二届国家主席及中央军委主席和全国政协主席,这对于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有极高的权威和保障实施的条件。

2、毛泽东在建国前夕1949年6月30日纪念中国共产党28周年时的重要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还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习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80-148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在这里毛泽东阐述了夺取政权以后,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像前苏联一样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老老实实地向苏联人学习。“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8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斯大林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专门在1952年写了一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小册子,这是斯大林一生中的最后一本理论著作。它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比如中国,它一度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样板教科书。同时中国领导人一度全搬前苏联的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毛泽东在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一段关于“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自主性。就是建国前夕,毛泽东在探索新民主义经济的规划。所以,《新民主主义论》和《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关于建设新中国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篇重要文章,这也是毛泽东的宏伟规划的主要思路。

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5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要做国家的主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从此中国人民开始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

(一)建国初期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1、毛泽东在1949年12月10日第一次出国访问。

毛泽东在1949年第一次访问前苏联就带有三大任务,第一,给斯大林拜寿,那年正是斯大林满70岁;第二,是到苏联参观学习,学习苏联的模式和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第三,同苏联签订《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因此,毛泽东回国后就要求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把中国引入计划经济模式。这曾经在建国初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如大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没收他们的一切财产和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一切财产,同时也续买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财产和小商人财产收归国家,成为国有财产的主要来源,再就是交通工具,包括轮船、火车等以及矿山、厂房、码头等生产资料。这就为国有财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所有制提供了有力条件和支撑。

2、毛泽东制定“三化一改”的总路线的方针。

毛泽东在1953年6月15日《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时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

(二)关于解放初期探索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毛泽东在1953年7月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的一个文件上的批语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治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接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88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出版。]这里是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而收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为过渡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这样为后来的“一化三改”创造了有力条件。在这里毛泽东是在引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这也就为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有力条件。这也为由新民主义经济过渡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2、关于“一化三改”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⑴关于“一化三改”的历史意义

所谓“一化三改”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国家工业化时期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是毛泽东1953年的6月份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提出来的。他把这个“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建国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历史时期(1956年以后)。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度时期要实行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基本上要完成的党领导对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就说,要从私有制改造成为公有制的性质。毛泽东原来的提法是用十年至十五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这是对的,结果是用“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对于农村来说,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仅仅不到十年时间。到1958年又进入人民公社,接下来是搞“大跃进”“超英赶美”等等,后来又办“大食堂”吃大锅饭。到1962年又“反冒进”,“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事实上到毛泽东在“大跃进”时期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和自己提倡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方针。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耽误了20年(1958年到1978年)。实际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过若干年,像中国这样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农业大国,不能同西方发达的英、法、德相比,更不能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来有条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所以,急于求成也是毛泽东失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总结这段历史教训有助于对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今天对“一化三改”的回顾,仍然有它的历史意义。

⑵关于“一化三改”的历史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业大国,要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摆脱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被西方帝国主义者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而且进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无疑是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仅仅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哪一个西方国家都要上百年的发展,因此,步伐确实太快。尽管他对中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成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但是他导致农民、工人和城镇居民以及机关干部思想意识上跟不上,这种快速发展,使很多人消极观望。有的农民的出工不出勤,干多干少一个样,有的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有的机关干部的消极怠工,如此等等。虽然“一化三改”取得一些成就,但负面作用也不少。所以,在“毛泽东去世后和打倒四人帮之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现,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的福分。所以,“一化三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中国能在很短时期内建成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体系,逐步迈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看来还是得力于“一化三改”的历史作用。加快了国民经济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两弹一星”的实验的成功,为中国提高了国际威望和话语权,使中国进入五个核大国之列。这就是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继承发扬下去,并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结论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活动,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创新和发展,也是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奋斗成果和追求。因此,后来的继承者应该认真总结和发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及中国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努力奋斗!

主要参考资料: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

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一版。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7.《毛泽东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0)新华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

9.《邓小平时代》上下卷,中央翻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杨继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