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确诊蠕虫病4例

/ 1

内镜下确诊蠕虫病4例

刘慧涛余海涛牛小帅贾海芹

刘慧涛余海涛牛小帅贾海芹(河南南阳市油田总医院内镜室473132)

【中图分类号】R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290-02

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普及,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更加直观、准确,我院内镜下确诊蠕虫病4例,报道如下。

例1患者女,65岁,农民,因上腹部不适、贫血、乏力行胃镜检查:食管黏膜光滑、色泽淡,贲门黏膜光滑,胃黏膜色泽淡、苍白,未见糜烂及新生物,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色泽淡,可见散在点状粘膜下出血点,较新鲜,进境至降部黏膜可见弥漫性点状粘膜下出血点,出血点处可见新鲜血液渗出,仔细观察后壁可见3条绣花针大小样、半透明、淡红色虫体,其头端嵌入黏膜,可见细血丝渗出,触之其体尾端卷曲、扭动。内镜诊断:十二指肠钩虫。

例2患者男,13岁,乞讨者,因消瘦、恶心、呕吐行胃镜检查:食管、贲门黏膜光滑,色泽淡,胃内可见异物,注气后胃体下部、胃窦部可见一团似蚯蚓样虫体、淡红色,肥硕,其中一条蠕动,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黏膜光滑,色泽淡。用三抓异物钳取出3条虫体。内镜诊断:胃蛔虫。

例3患者男,10岁,学生,因下腹部隐痛、消瘦、贫血行结肠镜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远端黏膜光滑,色泽淡,升结肠近端黏膜水肿,可见散在点状黏膜下出血点,回盲瓣、盲肠可见弥漫性点状粘膜下出血点,部分出血点可见渗出细小血丝,仔细观察可见乳白色细小虫体,其头端嵌入黏膜,体尾端卷曲或呈长条状、S状。内镜诊断:结肠鞭虫。

例4患者女,62岁,农民,因下腹部隐痛、不适、贫血,消瘦、营养不良行结肠镜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黏膜光滑,色泽淡,横结肠可见较淡的血丝,升结肠血丝明显,较新鲜,回盲瓣、盲肠可见弥漫性点状黏膜下出血点,新鲜血液渗出,回肠末端可见新鲜血液流出,进境至回肠末端,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未见明显新生物,经反复冲洗后观察,可见数条乳白色细小虫体,部分虫体呈条状或S形,部分虫体其头端嵌入黏膜,体尾端卷曲。内镜诊断:回肠末端鞭虫。

讨论

蠕虫病中的钩虫、蛔虫、鞭虫是肠道常见的寄生虫。

钩虫病是有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多在空肠上部,十二指肠、回肠的上、中部也可见到。传染源是钩虫病患者和钩虫病感染者,以皮肤感染为主,也可经口感染,男性患者居多,本病我国分布及流行广泛,可造成多系统损害,消化系统常见有上腹不适、隐痛等,后期常因贫血、胃酸降低而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成虫侵犯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少见,胃镜确诊更少见,内窥镜医师检查时应细心观察,防止漏诊。

蛔虫是寄生人体内最大的线虫之一,感染性虫卵经口吞入为主要传播途径,蛔虫以小肠乳糜液为营养,同时可产生毒性作用、损伤肠黏膜及引起营养不良,蛔虫对肠壁的机械刺激或损伤,可引起痉挛性肠梗阻、肠扭转等,因蛔虫有乱钻的习性,除肠道症状外,有时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肠穿孔及腹膜炎,胃镜下少见胃内活体成虫。

鞭虫仅寄生于人的肠道,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儿童易感染。成虫头端侵入黏膜下层,吸取组织液和血液为食,虫体的机械刺激及其分泌物的作用可引起肠壁组织水肿、出血。轻症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腹泻,重症患者可有下腹阵痛、慢性腹泻、大便带鲜血,严重感染患者可有脱肛、贫血、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

蠕虫所至的各种疾病,多为粪口途径感染,故应开展宣教工作,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吃瓜果必须洗净,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对于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的农村地区应该给予积极地驱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