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分析

钟薇

钟薇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中不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情况,提高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水平。方法对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2012年以来处方点评过程中发现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中出现的中成药不合理使用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结果中成药不合理用药问题主要表现在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联合用药、溶媒选择安全性等方面。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中成药不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169-02

中成药是我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中成药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品种数也逐渐增多,剂型也在不断的突破,在临床应用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院2012年使用量排名前100位的药物,中成药就占了30%以上,每年的使用金额也上千万。从以上惊人的数据可以看出,中成药在医院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但是从处方用药分析,中成药制剂的使用也存在某些问题,轻者造成了医药的浪费,重者贻误病情甚至威胁生命。现将我院中成药制剂使用情况分析如下,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制剂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2012年以来,每月抽查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对中成药的合理性进行点评分析。所抽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覆盖全院各科室。

2结果[1]

合理使用中成药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的:辨证用药、给药途径、剂型、剂量、联合用药等等方面。将我院2012年以来不合理使用中成药问题归纳汇总,见表1。

表1中成药不合理使用问题归纳

问题类型问题表现出现频率

辩证选药缺乏中医理论基础,不经辨证,盲目用药35%

联合用药功效相似或基本相似的中成药叠加使用30%

无适应症望文生义,套用西医病名,想当然用药20%

溶媒选择不细看说明书,忽略溶媒选择的重要性5%

用法用量疗程给药剂量随意,缺乏对疗程的评估5%

中成药的安全性忽视中成药的安全性5%

3讨论

3.1没有按照中医理论“辩证论治”的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纽带,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技术。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组方而产生的,而中医药理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所以,应用中成药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而我院90%以上的医生都为西医,中医理论几乎是空白,这样当然难以做到合理使用中成药。就感冒来说,中医就有风寒、风热、署湿等多种,在中成药的选择上也不同,比如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药,风热感冒宜选用辛凉解表药,暑湿感冒宜选用祛湿解表药。但在临床上医生(西医)开出的处方都类同,只要是感冒,选用中成药银翘解毒片、双黄连、灵丹草、兰菊抗流感、抗病毒冲剂等,根本没考虑到患者是风寒、风热、还是暑湿,银翘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灵丹草、兰菊抗流感、抗病毒冲剂都为辛凉解表药,如患者是以恶寒为主的风寒感冒用上面列举的药物就会使病情加重。再比如骨折患者,在选择中成药时也必须要按照中医理论选择,对骨折初期,为血肿期,由于筋骨和脉络的损伤,血离经脉,凝聚成淤,淤积不散,气血不通,因此适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独一味、三七伤药片、跌打七里片、龙血竭、活血止痛胶囊、云南白药等;骨折中期,也就是3周到子接近临床愈合时期,为血肿机化期,此期肿胀渐消,疼痛明显减轻,但淤肿虽消但未尽,骨折尚未链接,故宜接骨续筋为主,兼调各脏腑功能,比如:伤科接骨片、虎力散、愈伤宁。骨折后期,骨折接近临床愈合至骨折已坚固愈合,功能基本恢复时期,骨折后损伤气血,元气虚弱,宜壮筋骨,补肝肾为主,比如骨康、仙宁骨葆等。

3.2重复用药有时为了提高疗效,多种中成药配合使用,有可能使其中的某种成分重复使用而使其剂量增大,如果是毒性药材或者药性峻烈的药昧,则很容易发生毒副作用。《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功效相似或基本相似的中成药不联合使用。如灵丹草与兰菊口服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清脑复神口服液与百乐眠胶囊治疗失眠,妇月康与产妇安同时用于产后,黄藤素与裸花紫珠甚至肿痛安更甚者联合独一味用于“抗炎止血”,清脑复神液、血府逐瘀片、参松养心胶囊、银参通络胶囊、通心络胶囊联合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以上均属于重复给药的情况,都为作用相同或相似药物合并使用,不但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且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3.3无适应证用药细看中成药说明书,一般给出的功能都很广,如果从西医角度出发来看,就是很多中成药具备什么病都有效,都有适应症,于是很多西医医生望文生义,套用西医病名,这样怎么可能做到合理使用中成药。从处方医嘱分析,超说明书超适应症使用中成药情况比比皆是。急性胃炎开具参芎注射液,血栓通用于支气管肺炎,红花黄色素用于骨折患者,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功能主治合理使用中成药,“功能”是根据处方组成、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试验结果以中医理论规范表达的治疗原则;“主治”是有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应来源于规范的临床试验。如注射液红花黄色素功能: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主治:用于心血淤阻引起的稳定型心绞痛,症见胸痛,胸闷、心慌、气短等,骨折患者使用红花黄色素属于超“主治”使用。

3.4溶媒选择不当溶媒是小剂量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的载体,对于保证药物成分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合理选择溶媒是有效降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之一。药物在溶解或稀释时,药液内微粒会迅速增加,而不溶性微粒可引起过敏反应、热原反应、局部组织的血栓、坏死以及肺水肿等。微粒的增加与药液稀释后的pH值改变关系密切,所以偏酸性的中药注射液(如参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参酮ⅡA等)宜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偏碱性的中药注射液(如灯盏花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等)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3.5用法用量疗程不合理临床医生大多认为中成药很安全,给药剂量也很随意,裸花紫珠、独一味每次用到4粒,肿痛安每次3粒等超剂量在处方中还是可见。很多中成药需要做疗程的评估,比如注射用血栓通15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评估病情需要还要加疗程,至少停药1-3天,再做第二个疗程的治疗,很多医生从入院到出院就一直血栓通、七叶皂甙、舒血宁等这一类的药物换来换去,在病程中也未说明换药理由更别说对完成一个疗程后在病程中应有相应的评估和下一步是否继续使用的计划。

3.6忽视中成药的安全性[2]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口服中成药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安全性是较高的,但是中成药注射剂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确实很大。中药注射剂发生频率最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药材所含的植物蛋白或有机质在人体内形成半抗原而引起。中药制剂所含成分复杂,大部分产品是中药材综合成分的提取物,其中未知的非定量成分占有相当比例,一些大分子杂质,如鞣质、多肽、多糖等,难以完全除去,放置一段时间后出现色泽变深、混浊、沉淀等现象,影响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提醒临床注意中成药制剂上市后的再评价,加强中成药使用中不良反应的监测,降低药源性疾病发生,以提高中成药制剂的疗效,保障临床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2010.6.

[2]陈颖娟,王丹敏,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530-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