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3

普通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究

李大宏1,赵童梅2

李大宏1,赵童梅2(1.江苏省仪征中学江苏仪征211400;2.扬州市新华中学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对照实验、问卷调查、教育观察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两所省属重点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不同组织形式的实施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创建两级学生体育组织,按学生兴趣、爱好自主选项参加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是当前普通高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较为理想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普通高中;群众体育;课外活动;组织形式CommonseniorhighschoollessonoutsidetheinvestigationoftheathleticsmovableorganizedformLiDa-hong1,ZhaoTong-mei2

【Abstract】Passculturalheritagedatainvestigation,expertinterview,checkagainstexperiment,questionnaire,educationobservationandlogicanalysisetc.method,totwoprovincebelongtoanathleticsactivityoutoflessoninthepointhighschooldissimilarityorganizedformofimplementresultcarryoncontrastanalysis.Researchthink,establishtwoclassstudentathleticsorganization,accordingtointerestinthestudent,loveindependenceoptions'attendingschoolathleticstheactivityoftheclubbecurrentcommontheseniorhighschoolopenanathleticsactivityoutsidetheexhibitionlessonmoreidealoforganizedform.

【Keywords】Commonseniorhighschool;Crowd'sathletics;Extracurricularactivity;Organizedform

1.前言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三分之二[1]。这一结果再次告诫我们,当前中学生缺乏的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2006年12月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强调指出,要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与健康作为重要突破口,坚决遏制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的下降,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新世纪以来,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打响后,我国学校体育迫切需要符合学生口味的、切合学校实际的、顺应时代教育潮流的、操作性强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以激活学生的体育兴趣、改进健康状况、促进“全面发展”。为此,笔者对这一课题进行实证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江苏省仪征中学2007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本市另一所重点高中2007级学生为对照年级,进行实验性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广泛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学校体育发展概况和趋势。从文献和专著中着重研究新课标的理念、青少年学生的生、心理特点、业余体育俱乐部的理论和运行机制,为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2.2.2专家访问。聘请扬州大学体育理论专家作全程指导,对周边部分重点中学进行实地调查,和一些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进行研讨,对照专(行)家的意见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正。

2.2.3校间对照实验。实验学校:创建两级学生体育组织,即年级学生体育俱乐部、学校学生体育协会,按学生体育兴趣、爱好自由选项,实施分层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首先,创建2007级学生课余体育俱乐部。体育组根据本校实际、民意测验结果推出群众体育基础好、学生参与率高、竞争性、观赏性强、影响大的精品体育项目组建俱乐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棒垒球等。学生只要承认俱乐部章程、履行会员义务即可加入组织活动。俱乐部领导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体育组选派有特长的教师担任指导并参与管理。其次,成立学校学生体育协会。由各俱乐部推荐三名骨干(女生至少一人),参加竞选后组建学生体育协会。体育组参与管理。对照学校:仍以班级为单位,按传统方法——依体育组每学期制定的活动计划、内容集体活动。两校均系省属重点中学,均是起始年级。实验前两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差无几,实验后两校每周仍安排两节课外体育活动课,体育组负责各自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定期进行定量、定性测试和分析,切实积累相关资料。

2.2.4问卷调查。在实验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发放问卷414份,回收414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8.8%。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两校2007级学生对本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态度比较。由于实验学校实施新的活动组织形式,属于“自愿者团体”,“崇尚”自我管理,学生普遍表示欢迎和认可。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实验学校86.9%的同学对新的活动组织形式表示很满意或基本满意;对照学校仅有26.4%的同学表示赞同或基本赞同,而有42.8%的同学不满意当前传统的活动形式,这恰好验证了赖天德教授阐明的“不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是激发不起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积极动机的”[4]。

3.2两校2007级学生每周参加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次数比较。课外体育活动采用两级管理形式,在实验学校经三年的实验,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班主任投入在课外活动的精力、时间有所减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除了学校规定每周两次课外活动外,各俱乐部利用周六、周日积极开展活动。据统计,每周参加两次活动的达100%,参加三次活动的达96.1%,四次及以上的达33.5%,每周人均活动3.26次,说明这一新机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观对照学校,学生每周平均参加活动的次数仅0.78次,这和实验学校形成了强烈地反差。

3.3两校2007级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验成绩比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当前重点中学体育改革应遵从的主要目标。实验学校由于实施了新的活动组织形式,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挖掘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潜力,课外体育活动效果显著,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形态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在学年度进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验成绩中实验学校的优秀率达19.5%,良好率48.4%,合格率达99.6%明显高于对照学校9.7%、32.6%、9.3%的水平。

3.4两校2007级学生一年内参加校内组织的体育竞赛场次比较。调查结果表明,对照学校只有体育组安排正常的常规赛事,仅有30.3%的学生参加过不足9场次的竞赛,而69.7%的同学从未染指过任何赛事;实验学校除了体育组安排的赛事外,大量的是在学生体育协会的协调下,各俱乐部每学期兴办的甲、乙级联赛、季后赛、对抗赛,不少俱乐部做到了周周有赛事,人人是运动员,近85%的学生参加了校内组织的竞赛,俱乐部会员每年平均要参加13.2%场比赛,33.5%的同学一年内要参加20次以上场次的比赛。这些竞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丰富了校园的体育文化。

3.5两校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比较。学生体育俱乐部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学校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各俱乐部联赛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体育苗子,不断充实到学校的各项运动队。近几年来,实验学校运动水平一直领导仪征市新潮流。田径蝉联本市团体第一名;篮球在大市比赛跻身前三名;跆拳道喜获省比赛冠军(1人)、亚军(2人)、第三名4人,还有6人闯进省前六名;棒球队2007年喜获省青少年比赛亚军,2008年勇夺全国4A组比赛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学校被授予江苏省体育传统学校。而对照学校运动水平仅排我市中游位置。

4.创建学生体育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与不足

4.1优点。

4.1.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建两级学生体育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与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以及体制合理、动作协调的新格局。

4.1.2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由于实验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形式的更新,都特别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4.1.3发挥了普及与提高的互动作用。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自身的锻炼内容,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以及学校整体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又促进了普及的更深层次发展。

4.2不足。

4.2.1对学校场地器材的要求较高。由于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的要求较高,对重点中学如何挖掘体育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校如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将会引起混乱。

4.2.2学生裁判员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由于各体育俱乐部活动内容主要是以赛代练,因而校内的赛事十分频繁,如果只靠体育老师显然人手不足,如何在重点中学培养、组织、使用一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素质水平、相对稳定的学生裁判队伍来缓解这一矛盾是一个不容忽略的课题。

5.建议与结论5.1建议。

5.1.1继续激活体育俱乐部活动的竞争机制。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主要是“以赛代练”,即每学期为一个赛季,举行甲、乙级联赛,人数多的俱乐部可增加超级联赛,并实行升降级管理,不断引进竞争,提高活动质量。同时成立裁判委员会,规范各级赛事。

5.1.2强化学生体育协会职能。学校的体育协会要强化各俱乐部的管理,尤其是赛风、赛纪方面。要做好俱乐部主任的考评,每学年结束前要大力做好“先进俱乐部”、“优秀俱乐部干部”的评比活动,使俱乐部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

5.1.3明确指导老师职责。分管体育老师不能放松对两级体育组织的管理,要定期做好体育骨干的培训,加强对赛事的指导,加速学生裁判员的培养,并注意发现优秀运动苗子,及时充实学校运动队伍。

5.2结论。实验证明,普通高中创立两级学生体育组织,实施学生自主择项、分层次活动,是当前学校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高中课外体育活动较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各学校可在尝试中改进,同时对我国其他中等教育学校也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体育教学[J]2007,1:4

[3]赖天德.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防止虚无倾向中国学校体育[J]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