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课改下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刘三杰

河南省汤阴县第一高级中学刘三杰

如何走进新课程,如何构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特别是如何构建概念教学的有效课堂,是我们每位新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为了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本人依据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程序和教学原则,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实验,寻找突破口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已经具有了对物理事实的认识,即前概念。前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如何让前概念成为物理概念的生长点呢?关键是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前概念的不合理性。实验可以提供精心设计的、经过简化和优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的、具体的认识。有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当学生原有的观点与事实发生碰撞时,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概念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起点。

为了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达到建构新概念的目的,可以通过设计实验,引发感性和理性的碰撞,以及经验与理性的碰撞。

1.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高中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凭直觉经验,想当然地进行推理判断来下结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先做出判断,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当实验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直觉的判断与实验事实之间的强烈对比,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去思考。

2.经验与理性的碰撞

随着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丰富,认识水平的提高,当面对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习惯于用已知的旧概念进行分析。为了完善学生原有的概念结构,设计实验时必须设法突出与原来知识的不同之处,用明显的实验现象去引发认知冲突。

二、建立概念后,还应注意对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建立后,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忆牢固,运用自如。为此,必须讲清概念的物理意义,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同时还要理解概念的定义式和关系式等。

例如,在学习电阻这个概念时,要明确提出电阻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对于确定的材料做成的导体,在温度不变下其电阻是不变的,公式“R=U/I”仅仅是用来定义电阻大小的,它描述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U和I不能决定电阻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跟电压和电流强度无关,而是由导体本身性质来决定的。因此,公式“R=U/I”仅仅是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同时通过电阻率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导体的电阻决定式,即R=ρL/S;并说明导体的电阻是由构成导体的材料及其材料的形状(L、S)来决定的,同时明确前提条件(在温度不变时),只有掌握了电阻的定义式和决定式,才能真正抓住电阻概念的本质,即对同一导体来说,不管电压U和电流I如何变化,电阻的大小总不变。

三、解决问题,巩固概念

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定义就算掌握物理概念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因此,在建立概念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运用概念中发现对概念理解的偏差。

了解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检查:①是否明确概念是从哪些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②是否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和联系,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范围是什么;③是否能应用概念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物理问题。

四、通过作图,建构概念网络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的制作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①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列出尽可能多的概念;

②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

③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

④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概念图形式新颖,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操作简单,容易成功,学生有成就感。

总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来,成为概念学习的主人,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