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宁海县1988年“7.30”暴雨洪水灾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浅析宁海县1988年“7.30”暴雨洪水灾害

杨小平

宁海县水利局杨小平

一、基本情况

宁海县“7.30”暴雨洪灾发生在1988年7月29—30日。暴雨主要集中在白溪、凫溪和青溪流域境内。7月29日16时到30日23时,白溪、凫溪和青溪流域内的里加坑,马岙,黄坛,榧坑等站过程雨量超过510.0毫米,最大里家坑站526.0毫米,其余站在370.0毫米—470.1毫米之间,降雨时间主要集中于前6—12小时内。白溪、凫溪和青溪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洪水灾害(暴雨及灾害影响情况见附图表)。

1、受暴雨影响主要流域情况。

白溪流域主要由白溪干流和支流大溪组成,流域总面积627平方公里。白溪干流流域面积426平方公里,发源于天台县华顶山,天台县境内流域面积115.7平方公里,在庙下坑流入宁海县境内,经水车入白峤港,注入三门湾。2001年12月建成的白溪水库(大Ⅱ型)位于白溪干流中游白溪村,总库容1.684亿立方米。流域内设有白溪水文站,测站以上集雨面积266平方公里,“7.30”洪水冲毁该测站,没有洪水实测资料,根据洪水调查资料计算“7.30”洪水时该测站洪峰流量为3700立方米/秒。大溪又称杨(洋)溪,流域面积201平方公里,是白溪流域最大支流,发源于深圳镇马岙第一尖南麓,流经宁海城关,在马婆园与白溪汇流后入白峤港。流域内建有黄坛水库(中型),2006年建成的西溪水库(中型),总库容8500万立方米,位于黄坛水库上游8公里处。根据洪水调查资料计算,“7.30”洪水时大溪跃龙街道屠岙胡村断面洪峰流量2540立方米/秒。

凫溪流域发源于深圳镇马岙的第一尖东麓,主流长28公里,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注入象山港。下游设有洪家塔水文站,水文站断面以上集雨面积151平方公里,“7.30”暴雨平均降雨量(算术平均值)472.2毫米,实测洪峰流量为2280立方米/秒,径流系数为0.897,洪水总量7133万立方米。建成于1961年的杨梅岭水库(中型),总库容1509.2万方,距水文站下游约5公里,“7.30”洪水时最大洪峰流量达2599立方米/秒,相当于200年一遇洪水。

青溪流域发源于天台县苍山北麓,流域面积164平方公里(在天台县境内79.38平方公里),主流长39.5公里(流经宁海县约20公里)在木坑头入县境,经桑洲、三门县、沙柳,入旗门港,注入三门湾。根据洪水调查资料计算,“7.30”洪水时桑洲镇辽车村外断面洪峰流量为947立方米/秒。

2、主要受灾情况。

受“7.30”暴雨洪水袭击,全县原48个镇乡有44个镇乡656个村24.3万人受灾。195个村被洪水包围,房屋受淹19.4万间、损坏11万间、冲毁3970间;死亡182人(其中外县6人);洪水冲毁山塘水库146座、防洪(堤)坝176公里、渠道74公里、海塘87处20公里、抽水机埠146处、小水电站7座、闸门6处;淹没农田21.4万亩,冲毁农田3.23万亩;工业企业遭灾占全县三分之一以上,原县棉纺厂、化肥厂等15家重点骨干企业受重灾;44个镇乡交通中断;42条供电线路全部停电等,41个邮电支局通讯和43个有线广播中断等,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人民币。

二、受灾原因分析

1、暴雨形成的气候条件突然,预测预报难。

事后据气象部门分析,这次特大暴雨是由东风拢动低压云团引起的。由于前期高温干旱20多天,大气中聚积了大量潜热(能量),在东风急流的引导下,海上大量的潮湿空气向陆地输送,低压云团到达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暖气流被迫抬升与冷空气触发,造成这场罕见的特大暴雨。鉴于当时的预测预报条件,各级气象部门都没有能对此次特大暴雨提前预报。

2、暴雨强度特强,灾害不可抗力。

“7.30”暴雨的重现期是100年以上,经分析单站6—12小时的降雨量,个别站点重现期已达500年。久旱之后,发生强度特强的暴雨,特大山洪暴发,并且发生在半夜凌晨之时,已大大超出当时的防御标准和能力,属不可抗力灾害。

3、缺乏调洪工程,洪水自由泛滥。

当时的白溪、大溪、凫溪和青溪等小流域上游均没有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无调洪能力,任由洪水自由泛滥,也是造成这次特大洪水灾害的因素之一。目前在白溪、大溪上游均已建成了大中型水库,青溪水库上游的青溪水库也正在前期准备阶段。近年来白溪、大溪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4、河道堵塞严重,灾情程度加深。

因降雨前天气干旱,又正是夏收夏种双抢季节,早稻收割后的稻草都晒在堆满木头、柴草的河溪道中,骤逢山洪暴发,这些稻草、木头、柴草等都被洪水往下游冲,河道中的交通桥梁洞孔被严重堵塞,桥梁上游水位迅速抬高,致使灾区淹没冲毁程度加深,灾情加重。

5、预警体系薄弱,预测技术落后。

一是当时(1988年)通讯落后,有线电话只能通到各镇乡和个别村或个人,县级防指办只有通过有线电话到各镇乡了解雨情灾情,镇乡再到各村了解,根本不能掌握实时雨情、水情和工情。二是气象预测预报技术落后,引起这次特大暴雨的低压云团当时各级气象部门都无法预测预报。

6、预案编制简单,防灾意识淡薄。

1988年时只有县防指办编制了全县的防汛防洪预案,并局限于部分地区防洪工程抢险等要求,没有具体人员转移撤离方案,镇乡、村一级预案几乎空白。那个时候,全社会包括大部分领导思想意识上重出险时抢救,轻平时防御宣传,更没有预料到会出现旱涝急转。当“7.30”洪水时城关南门区域淹没水深达2.12—4.97米,当地群众才在没有组织指挥下自发逃命。

三、经验教训与警示

“7.30”暴雨洪水灾害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但是这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之多、经济损失之惨重,是宁海人民防汛(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血的教训。认真总结这次灾害的经验教训,对做好今后防汛防台和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有重要意义。

1、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

全社会要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加快小流域治理、城市防洪、水库(山塘)标准化整治、排涝等水利工程建设。对涉水工程建设加强前期论证、审批,减少因铁路、公路、桥梁等工程建设改变原有水系状态而造成排水不畅、城镇村庄受淹等情况的发生。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

气象部门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中小尺度过程形成机理和预报理论研究,强化卫星、雷达等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加强业务人员的科技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培训,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稳定性和精度。

3、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水库调洪作用。

当台风暴雨发生时,各水库要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库控制运用计划,县防指根据下游潮水顶托等实际情况,对白溪水库、西溪(黄坛)水库等重要水库实行科学调度,减轻水库下游村庄防洪压力、沿海地区受淹程度,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的调洪作用。

4、加强监测,及时预警。

水利、防汛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水雨情遥测、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等系统,健全小流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确保及时预警。各地要加强水库巡查、小流域山洪观测预警和地质巡查等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当暴雨发生时,要通过手机短信、传真、电话等方式迅速预警,当灾情发生时,要做到在第一时间组织群众撤离转移,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加强基层防汛体系规范化建设。

根据省、市防指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开展基层防汛体系规范化建设。县、乡镇和村要从资金、人员、制度等方面有效保障,根据规范化建设标准扎实推进、按时完成。要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各类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他们领导、指挥防灾避灾的能力。

6、进一步开展防灾避灾演练和宣传教育。

一是通过宣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服从指挥,自觉按照预案要求进行防灾避灾,由“要我转移”变为“我要转移”,从根本上改变被动转移局面。二是积极开展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预案演练,在易灾区按照预案组织群众进行转移和抢险救灾演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抢险救灾能力。三是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宣传,提高全社会防灾避灾整体素质。

四、附图(表)

表1:7月29-30日特大暴雨分布示意图

表2:7月29-30日各站不同时段最大雨量重现期

图1:淹没在洪水中的南门厂区

图2:城关南门某单位门口有人靠游泳进出

表17月29-30日特大暴雨分布示意图

表2“7.30”暴雨不同时段最大雨量重现期

参考文献:

[1]《宁海县水利志》《宁海县水利志(续编1988-1993)》,

[2]《宁海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浙江省1988年7月30日东部沿海地区暴雨洪水的初步分析》(浙江省水文总站1989年1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