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用真性情呵护语文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浅谈如何用真性情呵护语文课堂教学

范云

河南省济源市高级中学范云

【摘要】培养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共鸣,又在调动自己潜在的情感,同时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词句章法美、风格情调美、意蕴理趣的美;也会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优秀作品所传递出的历史积淀的情感,深化热爱祖国、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真性情;呵护;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533【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017-01

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场所、情感交汇的舞台、思维碰撞的地方。语文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还学生一个情感体验的空间,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那么,怎样用真性情呵护我们的语文课堂,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真性情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真性情,首先要求教师具有真性情,教师能领会和体验到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才能把这份美带到课堂中。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加强自我的品质修养,要静下心来,让受功利支配而变得浮躁的心静下来。

也许现在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因素,有许多有形无形的力量使我们急于求成,疲于奔命。我们常常走过花坛,却看不见一丛丛绿叶摇曳着勃勃生机;每日清晨早早地走在路上,却忘记了望一眼冉冉升起的红日,感受生命之美好。静下心来,需要我们有这样的雅趣。“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故都的秋》)慢慢打开我们的心灵之窗,让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敏锐。春天的花、夏夜的星、秋日的雨和冬季的雪,都会印入我们的眼帘,都不再仅仅是季节的变化,时光的轮转。尘封的心会变得善感,变得敏感,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变得充实,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样之后,重读语文课本,有意无意之间,我们会发现美,感悟到美,甚至去创造美。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也许暂时去不了远方,但我们不能停止放逐灵魂和脚步的努力。如果无法旅行,那就让我们经常打开书,让书给我们平静的世界,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活出个人样”,让书本熏染出我们有深度、有厚度的心灵。一颗有深度有厚度的心灵自会在一言一行、自觉不自觉之中,承载美,传递美,让学生感悟到我们的存在,受到美的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呀。

人们常说“用心灵感动心灵”,那么让我们首先拥有真性情,用真性情来呵护语文课堂,用我们的真性情来唤醒学生的真性情,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而令人回味!

二、挖掘文本中的真性情

高中的语文课文,多数是名家名作,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感悟,通过文本教学培养学生的真性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项羽之死》。项羽有生还的可能,却坚决不渡江;项羽以名马赠亭长;“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千载而下,项羽依然凭借他的重情重义、知耻率性牢牢地占据着人们心中英雄的地位。若无真性情,在“成者王败者寇”的历史传统中,项羽怎会得到人们的凭吊与同情?又怎会有“本色英雄”的美誉?

挖掘出文本中的真性情,让这些人、这些事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让他们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鲜活在我们的课堂上。那么,我们的课堂上就不仅仅有教师和学生,还有千千万万的精神性格各异的人物,而正是他们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

三、诵读文本中的真性情

“书声朗朗、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朗读,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体验。在诵读中能更真切地感悟文本中的真性情。比如《蜀道难》一文。李白用他那“落笔摇五岳”的笔法及“笑傲凌沧洲”的气度,以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浩荡的激情,再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俊、崎岖的面貌。复杂的情感淤积在胸,李白此时是慷慨而歌,发出了撼人心魄的长啸!此时我们也唯有用动情、动人的诵读,去感受诗人满腔的赞颂、忧愁、豪情与悲愤了。当学生在课堂上能淋漓尽致、饱含深情地朗读的时候,实在是比我们教师在讲台上费劲口舌的逐字解释体会的更深切。

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抑扬顿挫、充满深情的朗读,会让我们的眼前出现那婀娜的杨柳、如眸的潭水、灵动的水草、锦缎般的云霞,真正地体味到徐志摩不愿别离却又不得不离去的无限眷恋之情。此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同学们在分读、齐读、悟读中就心领神会了。

总之,培养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共鸣,又在调动自己潜在的情感,同时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词句章法美、风格情调美、意蕴理趣的美;也会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优秀作品所传递出的历史积淀的情感,深化热爱祖国、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