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

卢卫东

卢卫东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内科57230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在早发冠心病上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以及在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月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且实施PCI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76例患者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8例患者。两组患者在PCI手术前都给予抗血小板凝聚、抗凝等常规治疗,术后实验组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片每天10mg,对照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片每天20mg,在此后随访10个月。观察指标为术后第一天以及10个月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质量指数(LVMI)以及10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比率。结果:两组10个月LVEDD、LVMI跟术前比明显下降,LVEF升高,瑞舒伐他汀的变化更明显(p<0.05)。而且实验组心血管疾病的不良事件要比对照组少。结论:两种药对冠心病都有疗效,但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左心室的结构有更好的改善和逆转作用,对近期的预后有更好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近期预后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375-02

早发冠心病的患者在心肌梗塞发生率方面更高,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健康教育以及改变生活习惯等因素来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他汀类药物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在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功能,稳定血管粥样斑块,也具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保护神经、抗炎和抗血栓等作用。国内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剂量均普遍偏小,防止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副作用。本次研究对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来进行比较,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且实施PCI术治疗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为36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11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5.6±4.3)岁。对照组为36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4.9±2.9)岁。此次76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冠心病病史、心功能分级、合并常见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排除标准

入选:(1)住院前没有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史。(2)住院后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实施紧急PCI手术。(3)血糖在正常的标准内。(4)没有对他汀类药物禁忌。

排除:(1)在手术后有严重地心律衰竭。(2)患有肿瘤或者其他肝功能不全者。(3)有心肌炎,类风湿心脏病或心肌病者。

1.3治疗方法

进行PCI术前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4g、氯吡格雷片250mg,手术后改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天、氯吡格雷片75g每天,持续时间较长,术后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IU,直到出院每天两次。由同一个术者将冠状动脉造影剂注射以及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支架。术后,两组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手段,实验组术后第一天口服瑞舒伐他汀片10mg并持续服药;对照组术后第一天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并持续服药,连续随访患10个月,用药期间检测患者的肾肝功能。术后第一天和10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计算出LVEDD、MI、LVEF等指标。并对两组患者在随访的10个月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例数进行记录(包括全因性死亡、冠脉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非致死性心源性休克。)对上述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根据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各项目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对照组左心室指标的比较

患者用两种他汀类药物治疗10个月后较治疗前LVEDD、LVMI均明显下降,LVEF上升,但是实验组的变化幅度较为显著,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3。

表1两组LVEDD值(mm)比较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实验组44.2±2.432.6±3.3

对照组42.8±3.536.9±4.2

表2两组LVMI值(g/m2)比较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实验组135.8±13.9102.9±16.2

对照组141.2±14.2123.6±13.4

表3两组LVEF值比较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实验组46.2±7.357.8±8.3

对照组43.5±6.848.1±5.6

2.2两组在随访过程中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在术后进行的10个月随访过程中,实验组的心血管不良发生率要较对照组低(p<0.05)。

表4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组别总发生率全因性死亡冠脉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心源性休克

实验组5(13.2)03(7.9)1(2.6)1(2.6)

对照组12(31.6)06(15.8)4(10.5)2(5.3)

2.3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术后和随访的10个月内均未发现有肝肾功能严重受损以及其他的不良反应症状。

3.讨论

近些年,冠心病成为我国患病人数激增的疾病之一,其基本病变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致使患者有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严重的可以造成患者心力衰竭,猝死。该疾病在诊断上,心肌酶测定、心电图等检查以及动脉造影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该疾病的防治上,应该对血压血脂等进行控制,指导患者戒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该病的发病率也是逐年上升。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楚增加、水平降低。它还可以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本次试验中,两组他汀类药物治疗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两组比较可以看出使用瑞舒伐他汀的实验组术前、术后的LVEDD、LVMI的值得下降幅度变化比对照组的要显著,而且实验组的LVEF的治疗前后的上升幅度也要高于对照组。随访中实验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3.2%)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31.6%),但是两组均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这显示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很高,可以大剂量使用。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患者在治疗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效果较好,尤其是瑞舒伐他汀可以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英,罗丹等.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30-5031.

[2]杨文,秦雷等.瑞托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621-623.

[3]沈冲,袁国会,袁红霞,高德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诊PCI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12,10(3):288-289.

[4]陈芳丽.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98例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3):94-95.

[5]梁艳媚,林琼申,陈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4):647-649.

[6]陈翀昊,王广燕,苏衡.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2013,29(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