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授课课型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高中地理新授课课型模式初探

薄建坡

薄建坡(河南省郑州市第五十三中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必然,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保证。而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就成为当前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重点。

而从目前来看,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学生在学习中仍以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探究很少。本文着重探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师创设和谐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学习;三段六步式教学法

理课难教,高中地理课就更难教。如果地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课堂容易形成“你讲你的,我想我的”局面,使地理课成为学生的休息课,成为学生自由散漫的说话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最优化,就成了我们地理组全体成员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对具有中原特色的调节教学理论进一步学习和深化实践,再加上有机融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理念,我们终于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现实操作性较强的新授课课型模式。我们把它称作三段六步式教学法。三段即是课前参与、课中研讨和课后延伸。六步即课前预习→明确目标→情景导入→商讨研究→热身训练→延伸迁移。

一、课前参与,引导自学

课前参与,指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前准备——收集资料信息,提出疑点,锁定难点,自己独立编制出知识结构图表。

二、点击目标,有的放矢。

为了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上课前总是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展示给全体学生。

三、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人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是整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精心设计一堂自然而恰当的导课,不仅起着承上启下,搭起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而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教学环境,使新授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曾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了新旧知识衔接法、课前调查法等导课方式,但发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是最受学生所青睐的。根据教学内容和我校双差生较多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八种情景导入方式。

1.地理趣闻导入

如:在讲“海水运动”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埋下了水雷阵测听仪,同时还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视了。你知道这一地理现象是什么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热点材料导入

如:在讲《人类对宇宙新探索》一课时,我就结合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对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神舟飞船发射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主要利用了宇宙空间的什么资源?

3.歌曲或乐曲导入

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就是利用一首普通的儿歌导入新课的,效果很好。“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4.影像资料导入

影像资料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能给学生以极佳的视觉效果和心灵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例如,在进行《地质灾害》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影像资料,给了学生以极大的震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谚语及俗语导入

民间的一些谚语或俗语,看似普通,却蕴藏了一些地理原理。用它们来导入新课,有时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锋面天气系统时”我就用了华北地区常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和“一场春雨一场暖”。

6.漫画导入

漫画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同时它针贬时弊。把它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话,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漫画来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森林资源”时,教师首先出示“小鸟的悲哀”漫画,其大意是:一位伐木工人砍光了某地的树木,小鸟失去了在树上栖息的条件而无家可归,一只小鸟站在那位伐木工人肩扛的斧头上,可怜巴巴地对伐木工人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学生即刻兴趣昂然,议论纷纷,教师适时导入:森林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7.古诗词导入

例如,在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时,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通过这首诗,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从而引出问题。

8.乡土地理导入

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或学生亲身的感受,来说明地理现象或地理原理,在地理教学中更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讲《城市化》时,我首先让学生对郑州这些年的变化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并进行演讲,从而使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了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

四、课中研讨,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原则,也是调节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契合点,更是我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灵魂。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概括了西方所提倡的“活动课模式”教学思想,有鉴于此,我们一反传统的单项灌输,而是努力构建多边互动机制,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网络,并且这种互动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口头上的互动,而是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通过学生分组研讨,教师点拨,自主释疑,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让学生体验探求的快乐,并在探究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具体做法可分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

环节1:启迪思维,独立思考。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独立搜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的能力。

环节2:分组讨论,相互借鉴。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讨论前可以分组,在讨论过程中做好讨论记录,特别要记录下经过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环节3:多边互动,集体探究。在这个环节里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乐趣,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展示的观点进行评价。

环节4:共同总结,提炼升华。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带有明显导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以达到对探究主题的升华。

五、热身训练,回授补救。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调节教学的两个根本要求。为了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我们精心编制了与教材同步的热身训练习题,以备当堂配套练习。它题量适中,结合时事热点,紧扣教材,题型多样化,分层级设计,可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及时弥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缺陷。

六、放飞智慧,延伸迁移。

为了迁移而教,为了迁移而学,是一切教学改革探索的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理论分析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是我们地理教学最终归宿。因此,我们在步骤四的基础上,提出高于教材的,更有思考价值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这些问题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学生提出。但并不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而是留做悬念课下解决。通过对拓展性问题的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和创新。具体操作如下:

方法一:可根据教材内容,精选材料,重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剖析地理现象、体验深奥的地理原理。

方法二:可以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设置辨析题或比较类型的题目,以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方法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布置乡土地理的考察活动和地理小论文,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拓学生视野。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是我们根据调节教学和新课改精神,自己探索出的高中地理新授课课型模式,仅供广大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柳菊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室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