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雌激素联合缩宫素治疗产后宫缩乏力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小剂量雌激素联合缩宫素治疗产后宫缩乏力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瑞芳

刘瑞芳(河南省鲁山县马楼医院妇产科467321)

【中图分类号】R71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159-02【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雌激素联合缩宫素用于产后宫缩乏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分娩产妇,产后出现宫缩乏力情况,观察组使用小剂量雌激素联合缩宫素加强宫缩;对照组单纯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观察两组产妇胎儿娩出后2h及产后24h内阴道流血量。结果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雌激素联合缩宫素应用能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临床应用方便、安全,经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雌激素缩宫素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为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绝大多数的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1]宫缩乏力占产后出血原因的70-90%,及时有效的处理宫缩乏力,可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妇死亡率,也是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关键。我科采用小剂量雌激素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全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420例(包括顺产及剖宫产),以上孕妇分娩前无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胎肩娩出后常规肌注缩宫素20u,出现宫缩乏力,阴道流血较多,经按摩子宫后宫缩无明显好转,把上述产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10例,观察组初产188例,经产22例;平均年龄(25.5±5.37);平均孕周(39.2±1.8),新生儿平均体重(3312±401g)。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予再次使用缩宫素20u肌注或与5%葡萄糖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加强宫缩,必要时重复使用缩宫素,总量不超过60u。观察组予肌注己烯雌酚6mg,同时予再次使用缩宫素20u肌注或与5%葡萄糖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必要时重复使用缩宫素,总量不超过60u。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产妇于胎儿娩出后2h与24h内的阴道流血量,出血量的测定方法:容积法与称量法并用。胎儿娩出羊水流尽后,在产妇臀下铺一灭菌吸血垫,重50g,同时放一弯盆在会阴部至接生结束,记录盆中的血量(置入量杯中)。产后2小时记录吸血垫增加的重量,再除以1.05(血液的比重),两者相加为产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之后24小时的出血量收集采用吸血垫称重法。

1.4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患者所得的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率的比较采用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2h及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记录结果见表1,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对照组产后出血14例,发生率6.67%,观察组产后出血6例,发生率为2.86%,两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3例出现回乳,需用人工喂养,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脉搏及肝功能无明显变化。

表1两组产后不同时期出血量比较(x-±s,ml)

组别n产后两小时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

对照组210390±62.1470±50

观察组210293±40.5300±35

P<0.05<0.05

3讨论

产后出血为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大于500ml,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产科危急症之一,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h之内[2]。产后出血的愈后随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孕产妇体质不同而异。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休克时间长,可引起脑垂体缺血性坏死,继发严重的脑垂体功能减退-席汉氏综合征。病因一般为:1.宫缩乏力,2.软产道裂伤,3.胎盘因素,4.凝血功能异常。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临床表现为产道出血急而量多,或持续小量出血,严重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产后出血一旦发生,必然会对产妇造成一系列危害,预防产后出血对产妇生命健康至关重要,要做到有效早干预、早发现、早处理,这样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产妇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

一般产科常规于胎肩娩出后肌注缩宫素加强宫缩,预防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缩宫素应用相对安全,但大剂量时可引起高血压、水钠潴留和心血管系统副作用;过快静脉注射未稀释缩宫素可引起低血压、心律失常,因缩宫素有受体饱和现象,无限制加大用量反而效果不佳,并可出现副作用,24h总量控制在60u内[3]。己烯雌酚是人工合成雌激素,使用一般是肌肉注射,吸收快,起效迅速,作用较持久,体内可持续作用约3~5天。它可以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减少缩宫素的用量,从而使子宫收缩力加强,压迫胎盘剥离后的血管,使管腔变小,从而使产时及产后出血量减少,避免因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传统的药理学上,雌激素是孕产妇禁用药物,对于产妇,主要是它的回乳作用,进一步影响母乳喂养及药物在乳汁中分泌,但经过观察,小剂量雌激素不影响泌乳,使用过雌激素的产妇于产后5天内建议暂不母乳喂养,予指导母乳喂养后,不影响日后纯母乳喂养。

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宫缩乏力的药物,除了缩宫素,有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米索前列醇,欣母沛的价格贵,使用成本大;而米索前列醇的副作用大,恶心、呕吐、腹泻、寒战及体温升高常见,青光眼、哮喘及过敏体质者禁用。与上述药物相比较,小剂量己烯雌酚联合缩宫素治疗产后宫缩乏力,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包玲燕,徐海冰,杨明群,褚桂莲,颜小玲,王家娟.艾灸联合缩宫素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

[2]王家娟.艾灸配合缩宫素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1).

[3]周金玉.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观察护理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