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医护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实践

黄红燕罗玉华宋楚茵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分级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医护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模式,对比两种模式下医护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的知晓率和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培训前后护士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医生(P<0.05),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培训有助于提升医护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的知晓率(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6.81±3.24)分、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符合率为96.25%、患者满意度为98.75%,高于对照组的(89.64±5.21)分、62.50%和88.75%(P<0.05)。结论:医护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模式的实施与构建可以提升医护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的知晓率,更加准确的界定患者的护理级别,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分级护理;医护共同决策;护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3-0172-02

分级护理制度是当下护士工作的重要制度之一,制度中规定需对患者的病情及自理能力给予相应级别的护理[1-3]。而传统模式下多是由医生对患者下达分级护理医嘱,护士被动执行,医护对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划分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造成的结果是,临床护理级别与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吻合度不高、护理措施落实率低等问题[4-7]。医护共同决策分级护理模式是提倡医护组团诊疗的理念,医生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和自理情况进行沟通,共同参与护理级别的划分以及护理措施的方案设计,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提供更贴合自身需求、更科学合理的护理看顾[6-8]。我院护理部根据以往护理经验并结合临床调研,制定了《护理分级》的实施细则,完善医护共同决策分级护理模式的构建,并进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25~73岁,平均(57.46±8.26)岁;对照组男38例,女42例,年龄27~71岁,平均(58.17±9.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纳入标准:患者病情稳定;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4岁;入院3天内出院者;严重沟通障碍者;存在精神科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协议。

1.2方法

对照组分级护理采取传统模式,即决策主体为医生,依据为病人病情及潜在危险因素,护士为实施者。观察组分级护理采取医护共同决策型模式,即决策主体为医生和护士。由护理部和医务科制定分级护理实施细则,并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内容培训。由责任护士于患者入院的6h内,对其做出Barthel指数判定[4]:40分以下为重度依赖、41~59分为中度依赖、60~99分为轻度依赖。护士根据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医生结合患者病情,与护士一同制定护理分级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医生下达医嘱,护士实施。

1.3观察指标

(1)分级护理相关内容知晓率:实施医护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实施前,由我院护理部及医务科对医护人员针对《护理分级》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并制定调查问卷,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考核,本次研究中医护人员基本没有调动,共发放调查问卷各45份,均已收回。(2)护理质量评分:由课题组质控组依据《医院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医嘱执行情况、患者健康教育合格率、分级护理实施情况等内容进行质控并评分。(3)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相符率,由护理部组织专人进行调查。(4)由护理部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护士的护理技能、医护服务质量和态度、病区环境、健康教育等内容,问卷百分制,低于9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为90分以上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以SPSS20.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医护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知晓率对比

培训后护士与医生知晓率明显提高,且护士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医生,差异显著(P<0.05),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培训有助于提升医护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的知晓率(P<0.05),见表1。

表1对比培训前后医护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知晓率[n(%)]

3.讨论

国家卫计委于2013年对《护理分级》做了明确规定:护理分级是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依据其病情及自理能力而确定的护理级别[5]。传统的分级护理模式中,医生是下达医嘱者,是界定护理分级的主体,护士只是被动执行。而医生确定护理分级的依据往往是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对其自理能力缺乏考量,且国内临床医学中涉及护理的内容较少,故而出现了护理分级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相一致的情况,大大浪费了人力和医疗资源[7-9]。医护共同决策护理分级的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医生、护士需要对患者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评估,并综合给予评价,最终由医护共同决定患者的护理分级。医护共同决策护理分级模式的实施,可以使患者得到相匹配的护理看顾,护理措施可行性高、针对性强,避免了过度医疗费用的支出,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10-12]。

本研究中,在实施医护合作护理分级前,对医护人员进行了《护理分级》培训,并对护理分级相关内容对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考核评估,结果发现,护士在护理分级方面的知晓率(64.44%)明显高于医生(28.89%),这与两个群体日常工作的内容有密切关系,经过培训后两者知晓率均明显提升(医生知晓率66.67%,护士知晓率86.67%),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掌握程度,才能确保护理分级的准确性,医生和护士对护理分级认知度高,才能做到沟通有效,使共同决策型护理分级的实施有据可依。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6.81±3.24)分、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符合率为96.25%、患者满意度为9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64±5.21)分、62.50%和88.75%,这一结果说明,医护共同决策护理分级可以更准确界定患者的护理分级,护士同时参与护理措施的设定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患者日常医疗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且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对医护工作更加满意。但是本研究中,样本数量偏小,后续本小组将进一步扩大试点科室,加大样本量,并从多角度论证医护共同决策实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医护共同决策型分级护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可以提高医护对分级护理制度的知晓率,有利于准确界定护理分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东梅,刘晔,姜文彬,等.医护合作护理分级模式对患者护理质量和疾病转归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3):19-20.

[2]雷巧玲,张娜,张茹,等.医护一体化晨交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6,31(9):69-70.

[3]聂莎,黄巧芳,严夏舒,等.量化评估分级护理模式对精神科医护合作关系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3):2231-2233.

[4]侯翠霞,李水莉.综合性医院Barthel指数评分纳入护理分级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7,31(21):2636-2640.

[5]何欢,张春舫,周金娜,等.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0):887-889.

[6]张雪燕,李东梅,徐晓艳,等.运用医护一体品管圈提高泌尿外科医嘱护理级别与分级依据符合率[J].护理学报,2018,25(2):24-26.

[7]谢春艳,XieChunYan.河北省某县级医院医护合作共同决策分级护理模式实施效果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6,29(8):85-87.

[8]董红霞.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级别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5):205-206.

[9]吴妙君,周利琼,林丹凤,等.医护人员共同制定分级护理制度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131-134.

[10]朱爱武,夏晓清,朱丽娟.基于医护合作决策的分级护理的实施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1):25-28.

[11]田凤华,孙玉娟,梁靖,等.应用医护一体化实施护理分级的效果评价[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6,38(s1):118-121.

[12]顾仕红,陆幼群.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级别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