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脑卒中的康复训练和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试论脑卒中的康复训练和护理

李瑞阁

李瑞阁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7400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097-02

脑卒中在医学上又名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这种病发病急骤,起病多变,恢复缓慢。脑卒中患者一般常常会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偏瘫,使患者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研究脑卒中的护理康复理论,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护理康复实践,有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通过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恢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可以防止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脑卒中早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还可能再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防止肢体挛缩,减少健侧的肌肉萎缩,使偏瘫患者肢体障碍得到明显的康复。由于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康复的进展,所以要把心理康复护理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

1.脑卒中康复训练及护理的原则:

1.1及早原则研究和护理实践表明,早期的康复介入,可使脑中风患者的体力,肌力和协调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因而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残损和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主张在病后2—3天,患者只要意识清醒,无进行性脑卒中表现,生命体征稳定,就可开始进行康复护理和训练。

1.2主动原则必须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清楚疾病的起因,治疗的预后,帮助患者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告诉患者针对这些问题所制定的治疗护理计划,对患者讲清大家都在帮助他但又不能代替他的道理,认真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进行康复训练。

1.3协调同步原则脑卒中对人体的伤害是复杂的,多元性的,除造成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外,在许多病例中,造成语言功能障碍和视力障碍的并不鲜见。一些患者还往往伴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并发症,在康复训练中,每项功能康复成功都可能对其他功能的康复起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在康复训练中,要注意单项功能与整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协调开展,同步进行,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2.康复训练及护理要点:

2.1心理和感情障碍的康复护理人的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不同的心理产生不同的情绪,对疾病的预后与康复效果的影响也大为不同,因此,心理康复是康复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抓住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脑卒中造成的肢体运动障碍乃至偏瘫,使患者降低或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信心,心理过程极易向病理心理发展。对于这类患者,要使他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就必须帮助他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疾病,积极地配合康复治疗,这对于患者的病理康复,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1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

2.1.1.1否认心理由于疾病的意外突然降临,在猝不及防的打击面前,病人从一个行动完全自由的人,一下子成了肢体运动严重障碍甚至瘫痪在床者,一切日常生活活动都需要别人扶助,尊严尽失,颜面扫地,心理上所承受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在猝不及防的打击面前患者没有心理准备,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思想上拒绝承认脑卒中带来的巨大危害。

2.1.1.2抑郁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情的持续,患者深感疾病让自己失去了人生价值,逐渐对前途悲观失望起来,情绪低落,感情抑郁,面对每天并无明显变化的病情,信心和耐心日渐消磨,想着自己人生再无意义,自卑,自责,绝望。悲伤,茫然等情绪一起滋生出来。

2.1.1.3焦虑心理由于脑卒中起病急骤,康复期长,预后前景不明朗,极易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着急、易怒等心理问题,从而引起心理波动。

2.1.1.4拒绝帮助心理一些患者常常把病残看成是不光彩的事情,在思想上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放大,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往往把别人善意的帮助看成对自己的可怜、轻视和小看,从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行为上对这种帮助采取抵制、躲闪、拒绝甚至气愤的态度,极力证明自己与别人在能力上的“平等”。

2.1.2心理康复护理

2.1.2.1建立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患者得到心灵上的抚慰,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和满足感,病房内的整洁舒适和规范化的陈设,以及室外良好的绿化环境和完善的康复设施,可以帮助患者抚平焦躁抑郁的心理,帮助患者克服不利于康复的消极情绪,建立有利于康复的积极心态。

2.1.2.2努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表现,对患者康复的效果影响极大,护理人员所表现出的和蔼热情、端庄文雅、谦和礼貌等行为举止,会增强患者的亲近感和信赖感,消除心理隔阂,进而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和康复锻炼。尤其是护理人员发挥好第一印象的良好效应,会对护患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心理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2.1.2.3对患者给予真诚的安慰和支持。要积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努力使患者做到心情舒畅。要多给患者以鼓励和支持,尊重和理解患者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消除自暴自弃,安于现状的消极心理,克服完全依赖亲友,依赖他人的思想,做到尽自己所能,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完成。

2.1.2.4对于存有急躁焦虑心理的患者,要认真向他们讲解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客观规律,帮助他们树立长期康复锻炼,要打持久战的思想,打消不切合实际的过高的期望。组织康复效果明显的病友以身示范,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勇气。指导患者学习自我行为疗法,尽自己所能参加一些日常文化生活,自我鼓励,自我放松,努力忘记自我,忘记疾病,减轻抑郁程度,促进早日康复。

2.1.2.5尊重病人意见,理解病人行为,帮助患者从心理上完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帮助患者建立起家庭的亲情支持和同学、朋友间的友情支持,给予患者心理感情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积极支持和照顾。

心理问题是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心理护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不可或缺的环节,积极的心理康复护理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免疫功能都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增进患者心理健康,增强心理防御能力,从而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2.2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与护理脑卒中所导致的患者在运动、语言、感知等多方面的障碍中,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也最为严重。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和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评价患者功能康复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康复护理最为重要的目标。

2.2.1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患者卧床时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肘、腕、手指关节都应处于伸展位置),患侧下肢则应处于屈曲位,以防止髋内、外旋,把足底垫起,使足背与小腿呈垂直状态,以防止足下垂,可放置软枕以帮助保持姿态。鼓励患者采取患侧卧位,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也便于健侧肢体的活动。翻身时要注意头部、躯干和肢体的协调动作。

2.2.2定时按摩。手法包括安、摩、揉、捏等,顺序应是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对患侧肢体从指(趾)至臂(腿)肌肉和踝、腕、膝、肘、髋、肩关节进行轻柔的按摩。手法控制应注意保持由轻到重,由慢而快,由淺及深。

2.2.3翻身动作训练患者双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健腿伸到患腿膝关节下,以躯干为轴,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转向,进行翻身训练。翻身时要注意头部、躯干和肢体的协调动作。

2.2.4床上训练床上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在患肢尚无自主运动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做肩、肘、髋、膝、腕、踝关节的伸展屈曲等被动运动,进行关节活动训练。肢体的被动运动,脑梗塞患者若无意识障碍,发病后次日即可开始,脑出血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进行。运动训练的顺序,应是先健侧后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地进行各关节各个方面的活动。既要注意活动到位,又要注意活动幅度,切忌粗暴,以维持各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患侧肢体一旦出现主动运动迹象,就应尽量开展自主运动,通常借助棍棒、绳索等简单装置,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提供辅助力量。鼓励患者用患侧肢体做握手握拳和抬腿屈腿等动作。运动的强度,以引起肢体紧张感或轻微疼痛感为准。训练中,要随时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2.5坐起及站起平衡训练坐起平衡训练,先从床上半坐半卧体位(与平面约成30—40度角)开始,逐渐加大角度,加大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间。从床上坐到床边坐,再到坐椅子和轮椅,逐步提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还要注意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无依靠不能坐稳到躯干向不同方向摆动能坐稳,再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也能坐稳。站立和站立平衡训练,需从站立准备活动开始,(如坐位提腿踏步),可以利用器械进行训练,要达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站立平衡的标准。

2.2.6行走训练行走训练包括站立相和摆动相,站立相时,患者伸髋,躯干和骨盆侧移,膝关节在足跟开始着地时,屈曲约15度,随后伸直,然后在趾离地前屈曲,摆动相时,患者屈膝伴髋伸展,趾离地时骨盆在水平位侧移,髋关节前旋屈曲,摆动腿侧骨盆前旋,在足跟着地前伸膝及踝背屈。行走训练中,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的患侧或者后面,以引导患侧下肢正确负重和患侧骨盆适度前旋。当患者的行走能力不断增强时,要逐步加快速度和增加跨越障碍的训练,适当提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以使患者逐步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需要。

2.2.7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护理人员应当认真指导患者多进行手的技巧性、精细性和四肢的灵活性、协调性的训练。指导患者运用正确的姿势练习捏笔,投球,拨算盘珠,使用餐具等动作。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在护理人员协助下或独立地完成刷牙,洗脸,梳头,穿脱衣服,整理被褥,上下楼梯,如厕洗澡等活动。应注意尽量发挥患手的运动功能,多用患手独立完成或在健手协助下完成操作。护理人员要经常扶助患者到室外活动,既有利于病人运动功能的康复,又促进感知功能的恢复和心理调整。

3.总结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卒中后抑郁也是此类患者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患者心理焦虑、抑郁可源自多方面因素。首先患者发病突然,病后立即出现口眼歪斜、言语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表现,患者心理难以接受。其次患者生活角色的改变,原本是做事果断、组织号召他人的组织领导者,现在却躺在病床,要他人照料,心理压抑感油然而生。再次患者生病后,家庭经济来源的丧失,且在院检查治疗费用较高,患者担心家庭成员的生活、经济问题,由此增加了其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其原因,针对不同情况,施以恰当的心理护理。在日常的处置与生活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事件、个人特质及生活现状,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不同文化程度,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鼓励其正确认识疾病,促其主动进行锻炼,并对患者取得的进步予以肯定。

总之,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而尽早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加快疾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促其尽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