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血管通路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效果的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3种血管通路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效果的对比研究

雷明

(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3种血管通路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并对比其优缺点。方法:选取于我院采取血液透析的患者276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建立动静脉内瘘、临时股静脉置管和颈内静脉半永久置管3种血管通路,观察其血透充分性、血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种血管通路透析充分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血CRP存在统计学差异,HB和ALB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动静脉内瘘透析充分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都由于另外两种血管通路,因此,在患者生理条件满足建立动静脉内瘘时,首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置管作为替代方式。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

【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07-02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建立畅通的血液透析通道是缓解病人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动静脉内瘘即通过手术把患者的动脉与静脉吻合,使静脉达到动脉化,便于透析时穿刺及获得足够的血流量,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血管通路[1]。临时股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便、安全、血流量充足、留置时间长、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立血透临时性血管通路[2]。而对于血管条件或心脏功能差,不能行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带涤纶套的半永久导管是长期血透的替代选择,通常置于颈内静脉中。本研究观察3种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的差异,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寻找最佳治疗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进行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276例,所有病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且需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治疗。其中男性152例,女性124例;年龄15~78岁,平均(40.4±12.2)岁。

1.2方法

1.2.1血管通路的建立根据患者意愿和心脏、血管实际情况随机分为3组,其中动静脉内瘘组113例,临时股静脉置管组67例,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组96例。(1)动静脉内瘘组:行自体动静脉吻合术,术前先评估血管情况,包括动脉搏动的强弱,临近表浅主干静脉的充盈、弹性、连续性及走行等,前臂动静脉吻合88例,其余动静脉吻合25例。选定手术部位作横切或纵切口,分离头静脉和桡动脉,进行头静脉和桡动脉吻合,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d,其余动静脉吻合包括肱动脉-肘部头静脉、肱动脉-贵要静脉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吻合。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后,每次透析时单独穿刺。(2)临时股静脉置管组: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弯曲,大腿外展,显露股三角。选定穿刺点,左手压迫股动脉,局部麻醉后进行穿刺。穿刺时右手针筒可呈负压状,见到强有力的回血后卸下针筒,快速放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用扩张管扩张皮下隧道后置入股静脉留置导管,抽出钢丝,见回血通畅时分别注入肝素生理盐水,夹闭管道。(3)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组:采用昆顿或巴德带涤纶环双腔导管,在局部麻醉下实行,大部分采用右颈内静脉入路,部分采用左颈内静脉入路,应用Seldinger技术,并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涤纶环距离导管皮肤出口处约2~3cm。

1.2.2透析方法一般在置管第2天可行透析治疗,按常规无菌操作,一般置管第2天采用无肝素透析,以后可使用肝素常规透析。两组患者均采用聚醚飒透析器,血流量200~250mL/min,膜面积1.3m2,标准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透析时间为4~5h/次,2~3次/周。

1.2.3观察指标及并发症所有患者透析6个月后观察血液通路通畅情况、血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透析充分性(透析前后分别采血测定肾功能,依照Dauigardas尿素单室模型公式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值和尿素下降指数URR值)等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发生率、渗血、导管闭塞等。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7.0录入并处理,数值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其统计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率描述,其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三种血管通路对患者血液透析效果的影响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血管通路对患者透析充分性有影响,其Kt/V和URR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3种血管通路对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指标动静脉内瘘组临时股静脉置管组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FP

n1136796

Kt/V1.54±0.221.33±0.161.39±0.1927.710.00

URR(%)68.3±9.960.8±10.764.9±7.819.900.00

2.2三种血管通路对患者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3种血管通路对患者血生化指标的影响见表2。不同血管通路患者的CRP有统计学差异(P<0.05),ALB和HB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23种血管通路对患者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生化指标动静脉内瘘组(n=113)临时股静脉置管组(n=67)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n=96)FP

ALB(g/L)37.3±5.236.5±6.136.7±5.91.280.46

HB(g/L)114±23115±16112±241.010.55

CRP(mg/L)7.3±0.910.8±1.19.9±1.029.550.00

2.3三种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卡方检验,3种血管通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并发症动静脉内瘘组(n=113)临时股静脉置管组(n=67)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n=96)χ2P

感染次数014955.930.00

渗血38612.800.00

栓塞0141196.380.00

3.讨论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来说,建立一个长期的血液透析通路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尿毒症患者数的成倍增加,患者的血管通路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视。除中心静脉插管(包括临时静脉置管和长期静脉置管)以外,动静脉内瘘是最重要的血液透析通路。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在内瘘成熟前需进行透析的患者,静脉留置导管是最佳的选择[3],颈内静脉置管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瘘且不能进行肾移植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以及一小部分急性肾功能衰竭和生命有限的患者[4],颈静脉血透置管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透析时操作方便,便于患者及医务人员观测导管渗血及脱管情况,导管不易污染,且透析中血流量稳定,透析效果充分。股静脉血透置管下肢行走不便,卧床时间长,下肢血液循环差,易引起下肢肿胀及血栓形成,患者大小便不方便,容易污染导管,引起感染,也不便于护士直观地观察与操作[2]。随着动静脉内瘘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多医护人员的肯定,近年来有条件进行动静脉内瘘形成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都推荐采用此方式建立血管通路,只有当自身血管条件不够或心脏功能异常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者,仍推荐静脉置管[5]。在建立动静脉内瘘时,首选考虑仍是前臂动静脉吻合术,替代的还可以选用肘窝部动静脉建立内瘘。本研究中,我们观察了3种血管通路的透析充分性、患者血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动静脉内瘘优点较为突出,所以我们推荐:当生理条件允许时,应以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主要方式,若生理条件不允许时,长期颈内静脉置管是重要的替代方式,而临时股静脉置管受限因素较多,维持性血透患者应尽量少用。

【参考文献】

[1]陈万美.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718-1719.

[2]杨庆霞.临时性血透导管颈静脉置管及股静脉置管的优缺点对比[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9):103-104.

[3]罗尚芬,施素华,许树根.颈内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建立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护理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1):660-661.

[4]智剑涛.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杂志,2012,10(28):328-329.

[5]AnelRL,YevzlinAS,IvanovichP.Vascularaccessandpatientoutcomesinhemodialysis:questionsansweredinrecentliteratuer[J].ArtifOr-gans,2003,27:23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