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制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制度思考

杨立

杨立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00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科技部审核批准的,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主要依托于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同时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科研开发实体。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分为农业类、材料类、能源与交通类、制造业类、信息与通信类、轻纺与医药卫生类、建设与环境保护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行业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行业工程化技术的扩散源。但对于依托于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因其组成结构的特点,其主要人员既要肩负引领产业技术发展、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的任务,又往往还要同时兼顾学校工作,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要求。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加需要进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才能良性地循环发展,为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高校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共同特征,思考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为我国科学研究和工程化技术研发发挥重要作用。

一、决策制度创新

实行管理委员会指导、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主任由董事会任命;副主任由主任提名、董事会任命;各部门负责人由主任任命、董事会备案。主任对董事会负责,不受干扰地行使经营权、人事权、财务管理权等,实现中心的预定目标。

二、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工程中心章程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同时根据相关行业的要求,建立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规范和保证与产品相关过程和活动的科学化严格进行。规章管理制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保证工程中心从目标方针的制定、研究方向的确立、各个研发项目以及各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的工作细节都得到规定,职责和权限都得到明确,为中心运行管理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

三、人事管理制度创新

高校校内人员和外单位人员进入工程中心,采用“双聘制”,成果采用“双算制”,在完成中心的工作任务后,其原单位的薪酬、福利及津贴等不变,中心按绩效支付绩效津贴。高校需大力支持工程中心引进人才,大力支持博士后进站等方面的工作。并积极与地方合作,联合引进高端人才,由高校出博士后指标,地方支付各有关待遇,依托高校及省市各类招聘平台,面向国内外招聘相关学科优秀的博士、博士后,专职从事产业化研发工作,形成高技术人才和技术的储备,带动地方发展。

工程中心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人事综合管理办法,保障人才选拔、培训、考核和任用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人才识别和合理使用,以及调动工作积极性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契约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推进岗位量化管理,制定量化指标,进行年度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一概下岗,存优淘劣;对中心领导定期组织员工评议,不能胜任工作者撤消职务。实行基本工资加业绩奖金的分配制度,个人收入与效益挂钩,效益工资及津贴根据业绩由部门负责人提出,主任核定发放。中心对生产及经营部门逐步推行“部门薪酬核定办法”,实行成本核算,将产出或收入与成本比作为核定效益工资和津贴的一个指标,以做到奖罚分明,提高效益。

四、经济核算制度创新

工程中心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与经营权分离明晰。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设有独立帐户。按国家管理法规规定进入依托高校的经费,由高校另立专项、专款专用。

五、成果研发、中试化与推广促进机制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高校需要特别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管理办法,鼓励成果转化并保证科技开发人员享受成果转化收益。通过公开、开放、平台、跨界、创新、共赢的思维方式,改革科技成果转化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扩展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在市场上获得科技资源的权重,将政府相关部门科技资金等资源聚集起来,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司运营、社会参与的方式,促进成果转化。以特别成果转化突出的工程中心为牵头单位,联合地方高校政府,产学研结合,建立省市产业研究院,搭建产学研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平台。

综上所述,工程中心与依托高校互相支持、资源共享,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与中心工程化技术研究条件得到有机的整合,为我国科学研究和工程化技术研发发挥重要作用,取得重大的成果。除此之外,国家工程中心应充分整合地方政府、企业优势资源,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我国科学与产业发展。集聚和培养一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形成创新团队,孵化系列高新技术;集聚、整合一批上下游关联产品的企业,推动产业化;建成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促进成果“引进来”、“走出去”,促进国际合作并提高国际影响力。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产学研用协同”的思路,做大做强一批产品,转化熟化一批科技成果,研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发展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努力发展成国际一流的研发、转化、人才培养高地,通过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持续为行业培养高端技术人才,为推进中国科学与产业进步,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为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