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有中鼻甲异常的处理

/ 1

22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有中鼻甲异常的处理

王树勇游会增

王树勇游会增(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山东潍坊261041)

【中图分类号】R76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1-0059-02

鼻腔窦口复合体的处理是鼻内窥镜手术的关键。中鼻甲的解剖异常、大小,可以完全阻塞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妨碍中鼻道正常的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是鼻窦感染的原因之一。尽管鼻内窥镜手术术后的疗效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合理的处理中鼻甲仍对术后影响明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本院2002年1月~2008年5月,门诊随访1年,资料完整的22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有中鼻甲异常病人。男性153例,女性72例,年龄14~79岁。按1997年海口标准[1],本组病例中I型II期46例,I型III期78例,II型I期25例,II型II期49例,II型III期20例,III型7例。术前患者症状,鼻塞225例、流涕219例、嗅觉减退103例、头痛98例、面部胀痛及压迫感89例。术前鼻内镜检查,鼻腔中下鼻甲肿胀、病变鼻窦口黏膜肿胀及狭窄、伴有粘性及脓性分泌物225例,92例见鼻腔有息肉,中鼻甲反向弯曲58例,中鼻甲气化75例,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112例。

1.2手术方法

手术器械均使用德国Storz鼻内镜系统及手术器械,200例病人局部黏膜表面麻醉加浸润麻醉,25例病人全身麻醉。手术运用Messerklinger术式。为了扩大术野,中鼻甲的异常先行处理。在0°内窥镜下,对于中鼻甲反向弯曲,我们直接用剪刀横行剪除下2/3,残留1/3以便于鼻腔解剖定位。对于中鼻甲气化,我们用15号手术刀沿中鼻甲前端垂直切开,进入中鼻甲气房后,用剪刀将切口向上、向下延长,从前向后切除中鼻甲外侧部。对于中鼻甲息肉样变,我们用直头切削器沿中鼻甲外侧、下方切除息肉样变黏膜。术腔填塞凡士林纱条。

1.3术后处理

术后静滴头孢类抗生素5天,24~48小时取出凡士林纱条,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1次,1周后用鼻内镜检查,出院后门诊定期鼻内镜复查1年。

1.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按1997年海口标准[1]。

2结果

在225例中鼻甲处理的病人中,门诊随访1年,临床疗效:治愈178例,好转44例,无效3例。治愈率79.1%,好转率19.6%。无一例发生颅底损伤,1例发生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经门诊在表麻下分离,明胶海绵隔离,半年时复诊,术腔黏膜已上皮化,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无粘连。

3讨论

目前,鼻窦疾病主要依靠鼻内镜手术治疗,如何提高手术疗效,恢复鼻腔功能,是鼻科医生应当思考的问题。如何处理中鼻甲,目前倾向于认为病变中鼻甲在纠正解剖异常和改善通气引流的环境后能恢复正常,应尽量保留,正常中鼻甲更需保留,其理论依据是中鼻甲具有重要的生理和解剖功能。中鼻甲的正常功能主要是嗅觉、纤毛运动、湿化鼻腔等。但是,保留有骨炎的中鼻甲的术后随访已证明(尽管经过处理)是术后疾病迁延不愈和复发的主要原因[2]。王建国等[3]认为合理处理病变中鼻甲十分重要。过分保留病变中鼻甲会导致术后鼻窦引流不畅、增加鼻腔粘连发生的可能,从而影响术后疗效。笔者主张适当处理中鼻甲。

回顾22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有中鼻甲异常的患者,笔者认为术前检查或术中发现中鼻甲反向弯曲、中鼻甲气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的患者需术中同时处理中鼻甲。手术中应剪开组织,用切削器切除组织,不能强行撕拉,避免撕脱正常黏膜暴露骨质。鼻甲的解剖异常不仅影响鼻窦的引流,而且妨碍手术操作及术后换药。无论哪种中鼻甲异常,我们在处理时,中鼻甲下缘至少要不低于上颌窦造口下缘。要注意使中鼻甲与鼻中隔以及与鼻腔外侧壁之间保留适当距离,确保嗅区、中鼻道的通气引流。因为一方面不利于术后上颌窦的清洗,另外术腔上皮化后,鼻腔恢复正常形态,中鼻甲下缘保留过多,易引起与外侧壁粘连,影响上颌窦口引流。中鼻甲部分切除能够降低鼻腔粘连及鼻窦炎的复发率,提高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2]李源.实用鼻内镜外科技术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3.

[3]王建国,王春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1000例疗效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