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玫瑰糠疹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伐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玫瑰糠疹的效果观察

马宪召

马宪召(黑龙江省肇源县人民医院151300)

【中图分类号】R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195-02

【摘要】目的探讨伐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这一治疗方案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将127例临床确诊的玫瑰糠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5例为伐昔洛韦与匹多莫德联合治疗,对照组62例为单用伐昔洛韦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42例,显效18例,进步5例,无效0例;对照组分别为15例、20例、21例、6例。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伐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玫瑰糠疹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适应性较强,使用安全,适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伐昔洛韦匹多莫德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Pityriasisrosea)是一种皮肤科门诊常见的原因不明、有特征性皮损的炎症性皮肤病,病程有自限性。临床表现为患者躯干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逐渐增大,约1-2周后渐在四肢近端出现多数斑丘疹,表面有少量细碎糠状鳞屑,可有不同程度瘙痒。多发于春秋季,中青年常见,病程较长,疗程可达数年以上,疗效欠佳,且目前病因不明,造成患者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目前如何有效治疗玫瑰糠疹是临床上一大难题,采用伐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玫瑰糠疹,收到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7例玫瑰糠疹患者均来自门诊,无心、肺等原发基础病。临床表现为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圆或椭圆形玫瑰色斑疹,表面有少量细碎糠状鳞屑,躯干部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所有病例均属普通型,符合玫瑰糠疹的诊断标准[1]。按患者就诊先后顺序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24.46岁;病程7-90d,平均病程16d。对照组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17-43岁,平均年龄23.75岁;病程4-60d,平均病程15d。排除标准:14d内接受过糖皮质激素系统用药者,伴发细菌、病毒等感染,自体敏感性皮炎及浅部真菌感染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心脏疾病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既往有光敏史。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病情差异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伐昔洛韦250mg,3次/d,连续用药10d;同时口服匹多莫德0.8g,1次/d。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250mg,3次/d。两组均为1个疗程,均同时外擦炉甘石洗剂,部分患者皮损瘙痒明显则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1次/d。治疗期间须避免烟酒及刺激性饮食,皮损处忌搔抓,保证充足睡眠。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16d后观察两组患者玫瑰糠疹部位皮损好转情况,记录痊愈率、显效率及好转率。②对患者进行2周跟踪随访,观察玫瑰糠疹有否复发。③观察并记录治疗后皮疹处的色素改变和萎缩等。

1.4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为皮损消失,仅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斑,瘙痒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70%,瘙痒明显减轻;进步为皮损消退50%-70%,瘙痒减轻;无效为皮损消退<50%或无变化。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算。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9,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n,%)

2.2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现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未见皮肤色素沉着等并发症。

3讨论

玫瑰糠疹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皮肤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早期形成大片母斑,持续约12周后躯干部近端出现椭圆形小皮疹,长轴与局部皮纹方向一致,皮疹中央附细薄鳞屑[2]。玫瑰糠疹的发病率达1.09%-4.80%,青年女性常见,发作无明显季节性。部分病例需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尤其是头面部、手足部位皮疹应注意与湿疹、脂溢性皮炎、皮肤浅部真菌病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等疾病相鉴别。玫瑰糠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多数研究认为跟病毒感染有关[3]。目前认为与感染后导致细胞免疫和/或体液免疫失衡有关,Aiba等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反应参与了玫瑰糠疹的发病,如真皮及真皮乳头内朗格罕斯细胞明显增多,角质形成细胞出现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DR的表达,皮肤中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为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4]。玫瑰糠疹病程长短不一,有自限性,临床治疗不及时往往使病情迁延,少数患者甚至长年不愈,造成患者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必须确诊后尽早合理用药。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与L-缬氨酸形成的盐酸盐,口服能迅速被人体吸收,并在体内迅速分解为阿昔洛韦与L-缬氨酸,发挥抗病毒作用[5]。伐昔洛韦可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缺陷,是高度选择性的疱疹病毒药。匹多莫德是焦谷氨酸和硫代脯氨酸合成的类二肽,是一种全新结构的免疫促进剂;能提高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激活自然杀伤细胞;通过刺激和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加有丝分裂原引起淋巴细胞增殖,升高辅助性T细胞CD4+和抑制性细胞CD8+的比例,并能通过刺激白介素-2促进细胞免疫反应[6]。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不但抑制病毒,同时也提高患者机体免疫,特别是人体细胞免疫功能,进而达到控制病情和减少复发。伐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玫瑰糠疹有效率明显好于仅用伐昔洛韦治疗组,且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采用伐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玫瑰糠疹疗效显著,可快速控制症状。治疗方式简单有效,患者依从性高,无明显副作用,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编.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2003:775.776.

[2]孙辉,胡霜红.68例玫瑰糠疹患者临床分析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59-160.

[3]李玉平,王爱学,四荣联,等.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其超微结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5):285-286.

[4]吴勇忠,刘燕平.脾氨肽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玫瑰糠疹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7):2018-2019.

[5]方玉红,崔晓明.盐酸伐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109例[J].医药导报,2009,28(5):594-595.

[6]何云飞,刘丽华.匹多莫德联合补骨脂酊治疗白癜风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