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症经验举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症经验举要

段晓征1冯晓纯1冯金花2刘安龙2

段晓征1冯晓纯1冯金花2刘安龙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级研究生130021)

【中图分类号】R749.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60-02

【摘要】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综合征。属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近年发病呈增高趋势,西医治疗该病药物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症方法独特,以扶土抑木、泻火安神为大法,配合推拿、耳穴贴压疗法,在治疗中注重心理疏导的作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关键词】冯晓纯小儿抽动症经验

冯晓纯教授,女,主任医师,中医儿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吉林省第一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作者有幸成为冯教授学术继承人,跟随老师临证学习二年余,收获颇多。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1]。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挤眉,频繁眨眼,呶嘴动唇、摇头,耸肩,扭颈,清嗓,部分患儿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少数患儿可出现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等,上述表现或单独出现,也可几证共见。

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名的记载,但有与其相似症状的描述,如《小儿药证直诀》曰:“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症方法独特,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扶土抑木、泻火安神

导师冯晓纯教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密切相关,病机为心肝火旺、脾虚,证属本虚标实。总结出扶土抑木、泻火安神的治疗原则,扶土既能抑制肝火旺盛,又能防止木旺乘土,遵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为防止心火旺盛,故加用清心泻火之品如黄连、郁金等。火为木之子,母病及子,肝火旺盛可累及心,而致心肝火旺。子盗母气,心火旺盛也可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且小儿心常有余,加之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过于娇惯,纵其所欲,任其所为,若有所不遂,则心烦喜怒,肝风心火相煽而变生诸症;木旺克土,肝旺可乘脾土,出现脾虚表现。脾主思维,故脾虚患儿多注意力不集中,脾主肌肉,故可见嘴、唇抽动及四肢不宁;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阻经络,引动肝风而致肌肉抽动;风痰上扰咽喉,则怪声连连,上扰神窍,则秽语不休。加之小儿脾常不足,土虚木乘,而致肝风内动。治疗当从肝心脾入手,在抑木泻火基础上注重扶土,达到健脾平肝,泻火安神之目的。常用茯苓、石菖蒲、远志、天竺黄、钩藤、天麻、珍珠母等。在临床实践中可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2、配合推拿、耳穴贴压疗法

近年来,抽动症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及学习。导师冯晓纯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除应用药物口服外,还配合推拿耳穴贴压疗法,选穴上特别注重小儿脏腑稚嫩、形气未充这一生理特点,以固护脏腑,调节气血阴阳为主。主穴取合谷、太冲、百会、身柱、足三里、小天心等;同时配合耳穴贴压,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无肝肾损伤,无痛苦,易于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3、注重心理疏导作用

临床观察发现抽动症患儿的发病症状加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遇到伤心、惊吓、精神压力大或当个人愿望被压抑时产生一种逆反性的心理反抗表现,继而出现情绪障碍,强迫症状及一系列临床表现[2]。冯晓纯教授认为小儿抽动症治疗中应重视心理疏导的作用,注意学校、家庭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嘱咐家长注意日常护理,多沟通,尽量少些责骂和训斥,减轻其心理负担,给患儿以更多的温暖、关心和照顾,还应适当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等。另外,要避免长时间观看电视以及电脑游戏,注意休息等。

病案举例

于某,男,7岁,于2011年10月21日因四肢抽动,频繁眨眼、摇头1个月就诊。1个月前,患儿因父母责备后出现四肢抽动,频繁眨眼、摇头,由外院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给予口服泰必利等药物,后因治疗效果不佳及副作用而停用。为求中医治疗来我院就诊。患儿现四肢抽动,频繁眨眼、摇头,喉间发出“吭吭”声,注意力不集中。据了解患儿平素爱看电视,刚入小学,学习成绩较差,家长对其要求较高,家教严格。患儿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逆反心理强。因受到家长的严厉指责,致使病情加重,但智力正常,伴随面黄少华,纳呆,大便可,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为抽动症(心肝火旺型),治疗以扶土抑木,泻火安神为大法。方用钩藤,珍珠母,黄连,天麻,僵蚕,蝉蜕,石菖蒲,郁金,远志,天竺黄,当归,茯苓,全蝎,伸筋草,五味子,合欢花,服用6天。配合推拿按摩穴贴压疗法,每日1次。嘱咐家长注意平时护理以及心理疏导,适当播放舒缓音乐。二诊患儿抽动次数明显减少,喉间“吭吭”声减轻,面色转好,夜寐安,食纳可。唯眨眼频繁,时有摇头。舌淡,苔薄黄,脉数。主证未变,续用前方去全蝎、黄连、天竺黄,加菊花、石决明,继服6天,配合推拿每日1次。三诊患儿抽动减少,喉间发声症状消失,眨眼减轻,摇头减轻。续用前方加栀子,木瓜,红景天,8天后以上诸证消失,随访一个月内未见反复,面色红润,夜寐安,食纳佳。

按:本病二诊患儿抽动次数明显减少,喉间“吭吭”声减轻,唯眨眼频繁,因肝主睛目,眨眼频作为风阳上扰所致,加石决明、菊花两药潜阳熄风。三诊复查,家属自述抽动减少,喉间发声症状消失,眨眼减轻,摇头减轻,偶心烦怒。续用前方加栀子、木瓜、红景天三味。栀子配伍郁金清心除烦,木瓜疏肝缓解痉挛,红景天健脾益气,活血。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7.

[2]王姝.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5,12(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