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认知风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大学生认知风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张鹏顾昭明

张鹏顾昭明(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中图分类号】R74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130-02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认知风格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各维度的表现。方法使用量表对2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就认知风格而言,大学生在不同专业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性别、来源地等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文科生倾向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理科生倾向于场独立型认知风格。(2)在交谈、交际、与异性交往方面,不同认知风格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待人接物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总体人际关系方面,不同认知风格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认知风格个体差异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满足需要等目的,运用心理暗示和语言符号而实现的沟通[1]。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近年来成为所有关注大学生成长的人们的共同话题。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方式多样,交往界限淡化等诸多新特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自我中心、功利化、虚拟淡化等不良倾向[2]。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关系到社会适应,日益成为大学生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国内已有的一些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不存在性别差异[3][4],而另一些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存在性别差异[5],本研究想要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中的性别差异作验证性的研究。如果存在性别差异,可以据此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

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或认知模式,是个体在信息加工与完成任务过程中个性特征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与思维过程中所持有稳定方式在认知活动中的体现。认知风格不同的个体,其心理活动及个性特点显然是有区别的,进而反映到人际交往方面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想要探讨不同认知风格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同表现,从他们自身的认知风格出发来提出建议,以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并进行较好的社会适应。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在山西省某高校随机抽取大一到大三的21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回收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为95.2%。其中男94人,女106人。

1.2调查工具

1.2.1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郑日昌编订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该量表包括了四个维度(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及与异性交往),其中,每个维度由7个是非题组成,共28题。选“是”记1分,选“非”记0分。

1.2.2镶嵌图形测验(EFT)是威特金(H.A.Witkin)创建的用来测量一个人的场依存—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本研究中以测验分68.54分以上作为认知风格的场独立型组,平均分以下则作为场依存型组。

1.3数据分析

本研究所有问卷采用个人作答的形式进行施测,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认知风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x-±s)

表1大学生认知风格和人际交往的差异性检验(x-±s)

以人际交往状况为因变量,认知风格得分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预测方程:人际交往状况=0.052*认知风格得分+4.135,知得分能够解释人际交往状况9.1%的变异量。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大学生被试中,有61.5%的人得分在0—8分之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强,人际关系好;有31%的人得分在9—14分之间,说明他们存在中等程度的人际交往困扰;有7.5%的人得分在15—20分之间,说明他们存在严重的人际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严重不足。总体来看,共有将近40%的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乐观,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与冯宗侠的研究结果一致[3]。本研究认为,就认知风格而言,大学生在不同专业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性别、来源地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文科生倾向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理科生倾向于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在经历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由于老师培养了文、理科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而在认知风格上表现出了差异,这种差异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显得更为明显。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较多,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信息加工任务的成绩方面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认知风格不存在性别差异。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显示,只有在交际维度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交际能力要好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男生和女生的生理特点不同以及社会对男女生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所以男生在交际时显得更为主动和自信。在总体人际关系上,农村和城镇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场依存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好于场独立型个体。认知风格可以对人际交往状况作出一定的预测。

针对将近40%的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乐观,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一状况,学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为大学生的交往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尝试在学校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讲座、选修课或辅修课、发挥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作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等。不同认知风格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时应该考虑到个体认知风格的差异,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及创设不同的情境,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承璐著.《人际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1987年.

[2]田守花.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问题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8,10(5):95-97.

[3]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6(4):57-59.

[4]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J].吉林教育科学.2000,5:49-51.

[5]刘彦华,曾宪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差异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7,10: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