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策略

许尤生

许尤生江苏省连云港市小浦小学222242

摘要: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如果教师对教材解读得好,对文本分析得透,那么课堂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关键词:农村小学文本解读语文

文本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但是,准确解读、用好文本,反映着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高低,也体现着教师的差别和教学的差异。有位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教师不能理解所教的科目时,或者缺乏充分的例子解释时,讲解就会模糊不清。所以,文本解读是优化“教学文本”、提高课堂质量的基础。

一、以三种角色走近文本

对于文本,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接纳、去审视,以不同的角色走近文本,多角度交流,全方位把握。

1.我是纯粹读者。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是纯粹的读者”,这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敞开心扉,舒展性灵,与文本倾情地对话。

2.我是学生。教学的成功建筑在对儿童的理解上,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因此,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孩子的眼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①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②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③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

3.我是教师。当以教师的角色来解读,就是我们的专业化解读。这需要老师们做到以下几点:①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②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脉了然于心;③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心中有数;④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充分设想文本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细读文本,深入体悟

文本解读要细,要避免“浅读”“泛读”,须采取“大火煮,小火炖”的办法,“大火煮”就是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抓住教学的重点。“小火炖”抓住一个个细节,抓住一个个关键性的词语。

《爱如茉莉》(五年级下册)“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个“探”字,表现了无限深情,阳光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扰”这样的画面。这就是语言文字的温度,言为心声,景中含情。

三、查阅资料,辅助解读

1.查阅关于作者的资料。《月光启蒙》:很多老师从中解读出的只是作者对于母亲的思念与感恩,这当然很重要。但是让我们走近作者就会发现:作者孙友田,是煤矿工人出身的当代著名诗人,最终走上文学的道路,是得益于民间文学对他的熏陶。母亲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的生活多一些色彩,那些歌谣对孙友田有着特殊的意义。课文中的这些歌谣,现在看来仍清新自然,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鉴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引导学生热爱乡土文化或者家乡文化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况且,课后第4题也给了我们提示:你的家乡有民歌童谣吗?搜集几首读给同学们听听。

2.查阅文本中有关内容的资料。《二泉映月》,我们要查阅大量资料,才能理解文中的人,文中的曲,理解人曲合一。文中的师父,就是阿炳的父亲。父亲是道士,阿炳是私生子,3岁时母亲逼迫自杀。阿炳也做过道士,但生活糜烂,因梅毒得了眼病,34岁双目失明,沦落街头。作为民间艺人,他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为人正直。我们还可以查阅别人的相关文章。我们可以从陆墟的作品中读到阿炳晚年的生活情景:“大雪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妇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出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大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飘飘洒洒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有了这些,我们再读文本,一定会理解得更透彻。当然这些并不一定会向学生介绍多少,但我们教师是要读的,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浅出。

当然,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尽量发挥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这也是语文教学传承文化的必要功能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