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槟榔的临床应用

闫学红师耀美

闫学红师耀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462000)

【摘要】目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应用,结合临床病例分析,表明槟榔对小儿外感挟食、病毒性心肌炎、黄疸、风湿痹症等病证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槟榔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241-02

槟榔又名海南子、大腹子、大白。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echuL.的干燥成熟种子。本品辛、苦、温,归胃、大肠经,具杀虫、消积、行气、利水之功能。临床上多取其杀虫之功,多用于治疗为肠道寄生虫病,其消积、行气、利水之功能多被忽视。笔者临床上应用槟榔治疗其他病证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以供同行交流。

小儿外感挟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寒温不知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外易被风邪所袭,内常被饮食所伤,故临床上多见患儿外感表证、又常有挟食里证者。笔者药用:槟榔、荆芥穗、薄荷、麻黄、杏仁、焦三仙,苏叶等,已达表里双解之能,疗效良好。

支气管哮喘

是一种常见的肺系疾病,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均可诱发,临床多见胸闷、气急、哮喘、咳嗽多痰、气逆痰壅等症。肺与大肠相表里,而槟榔具行气泻下作用,在“苏子降气方”中加用槟榔,更增轻泻降浊之功,可使肺气宣肃复常,气顺痰消则咳喘自平。

小儿厌食

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科病证,究其原因多为家长溺爱,乱投杂物,或食无定时,生活无规律,或偏食等,导致脾失健运、饮食积滞、胃不思纳。而槟榔性善走不守,不仅具较强的消食导滞功能,且具行气缓泻之能,在“和胃助运”方中配伍槟榔,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病毒性心肌炎

患者临床多表现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疲乏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现代研究证明槟榔具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临床上笔者以槟榔、板蓝根,紫草为主,参合“炙甘草汤”,达到益气护心、解毒抑邪之能,效验颇著。

黄疸

临床多以湿热所致,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研究表明槟榔有拟胆碱样作用,功能泻下。药用:槟榔与茵陈、金钱草、大黄、栀子、连翘、柴胡等清热利湿、退黄之品配伍,共凑泻下、利尿、发汗作用,使热泄、湿利、毒解,邪去则正安。

风湿痹症:

本证多由风寒湿热之邪袭扰,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痰凝而出现诸关节疼痛、强直、肿胀、变形等症。,临床上用槟榔与木瓜、胡桃仁、威灵仙、白矾、川草乌,制马钱子等扶正祛邪、通络止痛之品配伍,研制成蜜丸(9g/丸),早晚各服1粒,连服2个月,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查“类风湿因子”阴性,抗“O”正常。

慢性结肠炎:

临床症状一般较轻,但病情往往比较顽固,不易控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常伴见里急后重,便夹粘液,脓血样成分,辩证多属虚寒。临床药用槟榔与煨诃子、黄连、干姜、焦白术、木香、赤白芍等解毒燥湿、温中利湿之品配伍,收到良好效果。

心下痞满:

槟榔有良好的消痞散结,宽中除满作用,对于多种原因引起心下痞满、胸闷适、纳食不佳等证,均具良好的治疗作用。临床药用槟榔、枳实与“逍遥散”配合应用,连服3剂,症状消失,痊愈。临床研究证明,槟榔对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出现的痞满不食等证,均有较好效果。

另外在补益方中,加适量的槟榔,可使药物补而不滞,更利于正气恢复。至于槟榔用法:笔者认为,邪实之证槟榔宜用生品,虚寒之证炒用为妥。槟榔用量:小儿用6~10g,成人用15~30g为宜。

参考文献

[1]赵德贵.中国保健食品.2004;9

[2]申秀丽、段亮亮.宜春学院学报.2009;2

[3]李家兴.中国热带农业.2008;6

[4]彭辉、兰念祖.中华临床医学实践.2007;5

[5]毛占强.中兽医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