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古村中的新村建设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一脉相承,古村中的新村建设实践

王倍菲

王倍菲(宁波市鄞州区规划设计院浙江宁波315192)

【摘要】古村保护与新村建设有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本文以姜山镇走马塘新村建设规划为例,就新村建设中如何保护、延续古村风貌,又能体现现代气息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古村新村建设和谐特色

Thelinesoftheancientvillagesaemaulundongconstructionpractice

----JiangShanZheninyinzhouarea,zerhounisaemaulundongdetailedplanningforexamplepond

ThekingPhiliptimes

(ningboyinzhoudistrictplanningdesigninstituteofningbozhejiang315192)

【abstract】theancientvillageprotectionandconstructionofsaemaulundonghaveoppositeanduniformityrelationship,thispaperstartswithJiangShanZhenpondxincunconstructionplanning,forexample,canintheconstructionofsaemaulundonghowtoprotect,andextendedtheancientvillagestyle,andcanreflectmodernbreathsomeproblemsofexploration.

【keywords】theancientvillagexincunbuildingharmoniouscharacteristics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逐步加大了对物质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力度。这些规划和建设更多注重于村落环境跟基础设施的改造,对于村民的社会习惯和文化风俗还未作深入了解和研究。我国传统古村落是按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结合自然环境条件逐步发展演变而来。古村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意义。新村建设规划中,我们更应该尊重历史文化传统,总结古村的空间构成与建筑设计的精华,结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本文以姜山镇走马塘新村建设详细规划为例,研究如何借鉴古村的空间精髓进行新村建设规划,希望会对同类规划具有借鉴作用。

二、规划背景和基本情况

1、走马塘古村历史沿革

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有“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之美誉,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古村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间(公元988年),当年陈氏从江苏长洲迁此歇脚居住,至今已逾千年。今天存放在宁波天一阁的陈氏家谱,清楚详细地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千年变迁。

村中明代建筑目前保留下来的尚有8处,清代建筑更是比比皆是,历史遗迹丰富。

走马塘独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四条河流环抱,有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驾于河上,联系各水系。还有十余个大小参差、形态各异的小池掘于村中。走马塘先民建造的水系能泄能排,形成了完备的河网防火系统,对防洪,防火均有作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向全球推广的首届“发现中国•魅力小城”,在评选出的首批18个“中国魅力小城”中,鄞州走马塘村获称“中国魅力小城”。

图1:村落现状图

2、区域位置

走马塘位于同三高速西侧,位于鄞州与奉化之间,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村内河道经东江之水与奉化江相连,是走马塘在古代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走马塘行政村村域范围2.04平方公里。现状在籍人口1436人。本规划区域选址于古村保护区北偏东。据古村保护区约1平方公里。与古村留出一定距离,减少对古村外围景观环境的影响。

三、走马塘古村特色

1、文化意象

人文-----走马塘村是与一个忠孝故事,陈氏家族在历朝科举制度成绩辉煌。有中国进士第一村的称号。

自然-----陈氏家族以荷花精神代代相传,‘先生塘荫先生柳,君子河开君子花’。走进村中,便见半亩方塘,一池荷花。荷花已成本村的一种符号。现铺在瞻衮堂地面的明代荷花石板就是物化了的儒学。

2、空间意象

走马塘村格局形成于南宋时期;四方河内,祖堂居中,东西两众,见后两轴,各堂沿四周林立,七十二塘于房前屋后。

走马塘的街巷是它的特色,都是狭长的,古村里雨巷连着雨巷,纵横交错,总有探不尽的马头高墙;古宅连着古宅,前后相通,仍有看不尽的雕梁画栋。只容一人单身而过的保房弄,曲则蜿蜒清幽冷寂,巷道宽只有建筑高的五分之一,于是成了幽弄,少了阳光的直射,多了郁郁青苔。

图2:现状空间结构图

3、建筑意象

走马塘以耕读传家,陈氏遗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古建,民居色彩简约,斑驳的白墙,黛瓦,锗红色石板小巷,放眼望去,天高云淡,水波滟潋。建筑上有众多令人惊叹的木雕,砖雕,石刻等。

四、规划技术路线

1、保护:新村建设开发的前提以保护农村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以农民的意愿为出发点,建设符合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社区。

2、协调:把握全局,强调地域文脉的延续,使建筑与整体区域环境的协调。

3、开发特色:将农村地域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确定为项目的独特性,使其发挥独特的优势,积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

4、实施性:规划符合村民生产生活习惯,为居民提供现代居住空间,集中考虑居住和设施的配置,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具有可实施性。

五、规划设计策略

1、粉墙黛瓦中显露传统建筑的雅致风韵;

2、水塘-水街-水庭—水元素与住宅环境的充分融合;

3、亲水驳岸,丰富植被,营造出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

4、继承传统文化,创造诗情画意的人居景致;

5、继承和发扬古村落的有机形态,营造富有场所感的社区。

六、规划结构

1、功能结构布局

延续传统村落的有机脉落,小区以营造若干大小不同,各具特色的院落式住宅组团为结构重点。结合中部商业水街打造空间发展主轴,形成尺度宜人,独具特色的中心公共景观带;由中部空间主轴依托小区主路向南北发展,形成两条空间发展次轴,将各个组团串接成统一整体。东侧沿河形成滨水发展带,沿河住宅的排列注重水景的引入,形成错落有致,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

结合南部主入口设置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中部人行入口---水街,形成商业服务轴线,满足居民日常需求,打造特色公共空间体系。

图3:规划结构与整体布局图

2,空间构成与建筑特色

规划实行有机村落-聚族而居。传统的村落格局直接反映在农民对居住环境的认识,并以个体智慧来完成对建筑实体的形态塑造,这种形式称之为“自组织空间”。建筑主要采用江浙建筑风格,舍艳求素,如小家碧玉,没有跃跃欲试的徽州马头墙,却平添了一份温婉雅致。

图4:沿河住宅效果图

七.结语

在有保护价值的古村中进行新村建设,本质是为了以农民意愿为出发点,建设具有农村地域景观、人文特色,符合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社区,而非简单复制城市居住小区。因此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应深入研究村民需求和社会人文结构。尤其要合理提升配套设施水平、完善并硬化通村公路。

其次,深入发掘传统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在新村规划实践中得以体现,加以运用,使一古一新取得和谐共生。

第三,要注意新村规划的空间尺度及风格塑造,必须立足于新村与原古村形成区域整体系统,不能相互独立分开,要结合当地文化传统而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走马塘村保护与规划设计))华中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2)((城市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2012年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