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源市人民医院门诊处方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2010年河源市人民医院门诊处方评价

蒋群

蒋群(广东河源市人民医院药剂科51700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412-02

【摘要】目的评价2010年河源市人民医院门诊用药情况,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处方质量,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处方7200张,按照《处方评价工作表》要求进行处方评价。结果2010年河源市人民医院平均每张处方药物品种数为3.49,平均每张处方抗菌药物品种数为1.25,平均每张处方注射剂品种数为0.39,平均每张处方药物通用名数为94.71%,平均每张处方金额为90.77元,不合理处方为4.6%。结论我院门诊在合理用药上取得较肯定的成绩,但在抗菌药物使用上应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处方评价抗菌药合理用药

处方是医疗活动中医疗信息的重要载体,一张完整的处方包含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医生的临床诊断,给药途径及本次医疗活动中所发生的药品费用等信息。处方是医师和药师对患者共同负责的重要医疗文书,具有法律,技术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意义。不合格处方在某种程度上将导致不合理用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命安危,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44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干预[1]。医疗机构通过处方评价,加强药品管理,了解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进一步促进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提高医疗质量。现对河源市人民医院门诊在2010年的处方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2010年河源市人民医院门诊处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除外),每个月600张,共计7200张处方。

1.2调查方法

按照《处方评价工作表》中各项指标,统计药品品种总数,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总数,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处方中基本药物的品种数,处方中使用通用名药品的品种总数,所统计处方金额的总数,逐项填写“处方评价表”,最后利用Excel2003进行数据统计,并根据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医学书刊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析评价。

2结果

2.1总体情况

根据卫生部《办法》有关规定共统计2010年门诊处方7200张,平均每张处方药物品种数为3.49,平均每张处方抗菌药物品种数为1.25,平均每张处方注射剂品种数为0.39.平均每张处方药物通用名数为94.71%,平均每张处方金额为90.77元,不合格处方率为4.6%。具体处方评价指标及结果见表1,表2,表4。

2.2单张处方药品金额统计

根据处方评价表统计,7200张处方的金额从0.29~1183.7元不等,65.83%的处方金额低于100元,31.75%的处方金额在100~500元之间,处方金额的分布情况见表3。按患者单次就诊开具1.5张处方的经验值估算,患者单次门诊药费132.7元。

表12010年河源市人民医院处方总体评价(每月600张)

3讨论

3.1平均用药品种数

此次调研结果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3.49,符合《办法》中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的规定,但与国内以往调查的数据相比偏高:北京2.63(2.24~2.79),兰州2.34(1.0~3.8),广东省人民医院2.67,与国内已有的平均用药品种数高出许多:发展中国家2.0(1.3~3.8),发达国家0.73[2-3].这表明医生合理用药意识还应继续努力,尽可能用药简单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每次就诊的处方用药平均品种数居高的原因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就诊患者特别是“医保”患者要求多开药;医生受药品生产企业临床推广的影响,倾向于多开药;医生为保证治疗效果,“大包围”联合用药;医院对合理用药的宣传不够,对不合理用药未进行有效的干预。随着用药品种数增多,其不良反应率会显著增加,应宣传尽可能单一用药或二联用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3.2抗菌药物使用率

结果显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79%,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菌药医院使用率为30%[4],这表明我们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仍需要慎重,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已成为抗菌药物应用和滥用抗菌药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应用量和销售量居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菌药物[5]。无指征应用,无指征联用,盲目应用新,贵,进口药,造成耐药菌的快速产生,而又必须应用更新,更强的抗菌药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治疗难度和治疗成本。要做到杜绝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既需依赖国家政策,医院管理层的干预,又需加强医生的自觉行为,拒绝患者的盲目崇拜,切实执行卫生部等办法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3注射剂的使用率

结果显示,注射剂的使用率为11.11%,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平均处方注射剂使用率是13.4%~24.1%[4]。这个成绩的取得可能有以下原因:1:医院加强药政管理,医生合理用药意识的提高有很大关系;2:来我院时患者先在当地医院静脉注射过药物,效果不好,要求住院治疗,从而减少,分流了门诊注射患者量;3随着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疗效更确切的新型口服液物在临床的不断应用,也导致了注射剂的用量下降。注射剂的使用,不仅存在配伍不当等风险,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使机体处于开放状态易引起感染等。因此,正确引导患者走出用药误区,降低注射剂使用率,以避免注射带来的损伤,降低药源性疾病,减轻患者负担,我院已取得较好的成绩。

3.4处方通用名的使用率

结果显示,平均每张处方药物通用名数为94.71%。这与我院推行信息化系统办公是密不可分的。通用名的使用可减少处方错误,避免重复用药,有利于药品流通和学术交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商业贿赂。处方药物使用通用名的比例不仅可以反映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还可以看出卫生主管部门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是评价药物使用规范的一个较好指标。希望我院能够继续加强信息化办公,维持处方通用名的使用。

3.5不合理处方表现与改进建议

不合理处方主要表现在:药品适应症不适宜(22.6%),处方超七日量未注明理由(39.27%),用法用量不适宜(19.7%)。适应症不适宜的处方主要表现在患者点药,挂方开药,如为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加开胃药,抗菌药物等,对此,医生应加强对《药品管理法》的学习,逐步做到当患者确有用药指征药指征时,在处方上写明诊断开具药品;无用药指征时应和患者说明理由拒绝开药,从而真正做到合理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处方主要表现在:肠溶衣制剂,缓控释片等需要整片吞服的药品,采用半片或每日两次给药的不合理用法,即降低了药效,又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本应每日多次给药的静脉用抗菌药物,处方中常见的给药方案是每日一次大剂量给予,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这种不合理的用药方案不仅无法满足抗菌要求,反而易引起耐药菌的快速生长;建议医院组织医生学习药物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制作工艺及药代学,做到合理,正确使用药物。

4结论

总体来看,我院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但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医院应根据调研结果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及干预措施,在规范医生行为的同时,加强医生,药师,患者的用药教育,提升服务意识,促进医’药’患三者之间的沟通,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不仅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还可防患以为然!

参考文献

[1]处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2007年.

[2]魏建英,虞璧丹,杨悦.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的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9,28(3):372-373.

[3]杨敏,曾颖,刘晓琦等.处方合理性与合理用药指标间的关系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2):1753-1755.

[4]陈勇,何振伟.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处方评价表[J].中国医院统计,2008,15(2):135-138.

[5]梁奕宏,柳红.滥用抗生素—导致疾病和死亡的社会问题[J].中国检验检疫,2004,1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