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成药的用药禁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1

浅谈中成药的用药禁忌

林光斌谢杭珍

林光斌谢杭珍(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8-093-02

【摘要】中成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病证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关键词】中成药禁忌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在药学服务过程必须重视中成药的各种用药禁忌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1配伍禁忌

当同时使用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汤剂时或两种中成药同时使用时有可能存在配伍禁忌。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局颁药品标准[注意事项]中有关不宜同用药的规定,遵循“十八反十九畏”。

在应用中如“牛黄清火丸”中含丁香,“活血通脉片”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中成药,含“郁金”,因为“丁香莫与郁金见”,丁香与郁金是配伍禁忌,二者合用,就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副作用。“附子理中丸”中含附子,“藿香正气丸”中含半夏,因为“半蒌贝蔹及攻乌”附子与半夏是配伍禁忌,二者合用,就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舒心口服液”中含三棱,“防风通圣”中含芒硝,因为“牙硝难合荆三棱”,三棱与芒硝是配伍禁忌,二者合用,就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常用治疗瘿瘤瘰疬的中成药“内消瘰疬丸”含有天花粉、浙贝母,“小金丹”中含有草乌,因为“半蒌贝蔹及攻乌”,“蒌”包括天花粉、浙贝母,草乌与天花粉、浙贝母是配伍禁忌,二者合用,就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女金丹”中含肉桂,“安坤赞育丸”中含赤石脂,因为“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肉桂与赤石脂是配伍禁忌,二者合用,就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副作用[1]。

2妊娠用药禁忌

古代医药家很早就对妊娠禁忌药有所认识,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即载有6种具堕胎作用的药,梁代《本草经集注·序例·诸病通用药》专设堕胎药一项,收载堕胎药41种。近代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属禁用的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由于某些中成药处方组成的药物中具有这些损害胎元,或堕胎流产副作用的中药,所以原则上孕妇都不能使用,以免发生堕胎事故。

禁用药: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慎用药: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含有这类中药的中成药都为妊娠禁用或慎用药。

禁用的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丸)、木瓜丸、丁公藤风湿药酒(禁内服,但忌擦腹部)、小金丸、小活络丸、开胸顺气丸、木香槟榔丸、化症回生片、玉真散、失笑散、七厘散、九气拈痛丸、九分散、再造丸、当归龙荟丸、红灵散、苏合香丸、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冠心苏合丸[2]、紫雪丹、活血止痛散、益母草膏、跌打丸、跌打活血散、痛经丸、暖脐膏、暑症丸、醒消丸、鳖甲煎丸等。

忌用的中成药有:三黄片、牛黄清胃丸、大活络丸、云南白药、梅花点舌丹、控涎丸、清宁丸、紫金锭、礞石滚痰丸等。

慎用的中成药有:黄连上清丸、凉膈散、祛风舒筋丸、三妙丸、万氏牛黄清心丸、万应锭、女金丸、天麻丸、五虎散、牛黄上清丸、龙胆泻肝丸、伤湿止痛膏、安宫牛黄丸(散)、防风通圣丸、妇科分清丸、沉香化气丸、鸡血藤膏、栀子金花丸、通关散、清肺抑火丸、清胃黄连丸、舒肝丸、舒筋活络酒、附子理中丸等[3]。

3服用中成药时的饮食禁忌

服药食忌也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何首乌,地黄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含上述中药材的中成药时不可同食某些食物。如服用含人参的中成药(人参健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不宜吃萝卜;服用含铁的中成药(磁朱丸、脑立清、紫雪等)不宜喝茶,吃柿子。服用中成药一般也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如服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丸)、清瘟解毒丸]、清热泻火类中成药(如牛黄上清丸、凉膈散)应避免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如辣椒、姜、葱、韭菜、油条、焦溜肉等);服用祛寒类中成药(如附子理中等)不宜吃寒凉的食物(如西瓜、冷饮等)。感冒清颗粒、正柴胡饮、荆防颗粒、感冒退热颗粒、桑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片、补脑丸、健脾丸、大补阴丸、河车大造丸、十全大补丸、当归补血口服液等都应忌烟、酒及辛辣、生冷、鱼腥、油腻食物。

参考文献

[1]翟胜利.中成药配伍禁忌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

[2]张延模.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25-27.

[3]赵春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5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