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的手术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帕金森病患者的手术治疗

马雪峰

马雪峰(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021008)

【中图分类号】R749.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315-02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本病以黑质和纹状体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以震颤、肌强直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0.8‰~1‰。

1临床表现

1.1静止性震颤

震颤在肢体静止时出现,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的特征。震颤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节律性,震动的频率是每秒钟4~7次。震颤多从一侧上肢的远端开始,以后逐渐发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早期随意运动时震颤减轻,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手部可出现搓丸样动作。

1.2运动障碍

平衡反射、姿势反射和翻正反射等障碍以及肌强直导致的一系列运动障碍。运动缓慢和减少,精细动作困难,出现“写字过小征”。步态表现为起步困难,一旦迈步则向前冲,且越走越快,呈慌张步态。

1.3特殊姿势

因静止时屈肌张力较伸肌高,故患者出现头前倾、躯干略屈、上臂内收、肘关节弯曲、腕略伸、指掌关节弯曲而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髋及膝关节轻度弯曲的特殊姿势。

2外科治疗

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主要有神经核团细胞毁损术与电刺激术两种方式,原理都是抑制脑细胞的异常活动,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前者是在异常活跃的神经核团上制造一个直径约3mm的毁损灶,后者则是植入刺激器通过高频电刺激达到类似毁损的效果。两者均是将电极放在脑内特定的细胞核团靶点上,之后进行毁损或刺激。

2.1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

(1)手术适应证①以震颤为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尤其是单侧症状伴有姿势性、动作性震颤或对左旋多巴无反应的静止性震颤,或者合并有原发性震颤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者。②左旋多巴类药物引起的异动症者。③药物系统治疗无效者。④年龄小于75岁、无严重全身性疾病、无明显认知障碍和严重脑萎缩等手术禁忌证。

(2)手术禁忌证①症状较轻,药物治疗效果较好者。②有严重精神智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有假性球麻痹者。③有明显的脑部器质性病变者。④一侧做过腹内侧中间核损术、已经出现认知障碍者。⑤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情况很差者。⑥以僵直、中线症状及单纯的运动减少或运动不能者。

(3)手术疗效丘脑毁损术后震颤消失率在70%~95%,肌强直改善率在41.0%~92.0%。术后顽固性震颤在“开一关”两种状态下均完全消失率为98%。

(4)手术并发症①运动障碍:多为暂时性,偏瘫发生率约4%,平衡障碍13%,异动症发生率1%~3%。②言语障碍:术后发生率为8%~13%,表现为音量减小、构音障碍和失语症三种形式,多为暂时性,常于数周后自行改善或消失。③精神障碍:发生率为7%~8%。④脑内出血:可因穿刺时直接损伤血管或损毁灶局部出血。

2.2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丘脑底核和内侧苍白球的过度兴奋是帕金森病的重要生理学特征。苍白球毁损术通过减弱内侧苍白球的过度兴奋或阻断到达腹外侧丘脑的抑制性冲动而实现治疗帕金森病的目的。

(1)手术适应证①患者经过系统药物治疗,曾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明确疗效,但目前疗效明显减退,并出现症状波动(剂末和“开-关”现象)和(或)运动障碍等副作用。②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至少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四个主要症状中的两个(其中之一必须是静止性震颤或运动迟缓)。③患者没有小脑和锥体系损害体征,并排除帕金森综合征。④患者生活独立能力明显减退,病情为中或重度。⑤无明显痴呆、精神症状及脑萎缩。⑥以运动迟缓和肌强直为主要症状。

(2)手术禁忌证①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②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有明显的脑器质性病变,例如严重脑萎缩,特别是豆状核萎缩、脑积水或局部性脑病变者。③有明显的精神和(或)智能障碍,不能合作者。④起病年龄轻、病程短、病情迅速恶化者。⑤有明显的直立性低血压或不能控制的高血压。⑥近半年内用过多巴胺受体阻滞剂。⑦药物能很好控制症状者。

(3)手术疗效苍白球毁损术对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都有明显改善作用,尤其对运动迟缓效果好,它一般对药物无效或“关”期的症状效果明显,改善率59%。它对药物引起的症状波动和运动障碍也有很好的效果,对步态障碍也有作用。苍白球毁损术能够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个人生活质量,提高其生命力和社会功能,而又不引起明显的认知和精神障碍。

(4)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6%。包括:①视束损伤,发生率2.5%~14%。②面瘫和肢体轻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多随着水肿的消退而改善。③语言障碍,表现为声音低下、发音不清、吞咽困难、流延等。④出血,发生率小于2.5%,大多发生在电极穿刺通道。

参考文献

[1]刘承勇,漆松涛.帕金森病外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53.

[2]高国栋,王学廉.帕金森氏病治疗关键.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