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

袁智锐邓立明赵晓东

袁智锐邓立明赵晓东

佛山禅城区中心医院528031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5例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6%,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术后未出现断钉、松动或骨不融合等不良现象,患者8~12个月均骨性愈合,满意度为92%。结论:实施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效果

0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发病率较高,多表现为多节段突出,易合并腰椎管狭窄。临床上同时彻底解除神经根通道上的所有嵌压和保持腰椎稳定性较为困难,手术失败率较高。我院采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5例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为45~65岁,平均年龄为(53.26±4.61)岁,病程为7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18.63±2.01)个月。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长期腰部以下疼痛,并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肢肌力或腱反射逐渐减退,出现不同程度跛行,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阳性[1]。患者均经常规影像学检查证实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病变间隙为18例L4、5合并L5、S1,7例L3、4合并L4、5及L5、S1。

1.2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取后正中切口,剥离离软组织充分显露双侧椎板,对腰椎融合目标节段采取“人字嵴”法选择两侧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针点,然后使用开路器沿椎弓根进入椎体,插入克氏针后辅助C型X线透视位置满意后拧入椎弓根螺钉。实施椎板切除,达到椎管完全减压的目的,并显露硬脊膜及相应节段双侧神经根,对相应椎间盘进行探查,解除神经根粘连,从硬脊膜两侧切除其髓核,并在硬脊膜背侧置入明胶海绵。将纵棒预弯后与椎弓根固定系统连接。清除患者横突背侧和关节突外侧附着的软组织,彻底除去皮质。将之前咬除椎板时取下的骨粒进行清洗使用去掉头部的注射器注入横突背侧和关节突外侧。手术结束后在神经根好硬脊膜上放置明胶海绵减少粘连和瘢痕发生率,留置引流管。

患者术后均进行抗感染治疗和硬脊膜和神经根水肿治疗,48h内可拔除引流管,卧床静养6周后可下地行走并进行康复锻炼。

1.3疗效评价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手术疗效参照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见表1)[2]。

表1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3讨论

刘学勇等对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腰椎间盘变性导致正常功能受损,脊柱对腰部的压力增大,引起纤维环破裂和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和硬膜囊,引发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最终促进腰椎管狭窄症发生[3]。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多发于老年人群,主要是由于其椎间盘随年龄增长发生退化,引发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

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主要目的是解除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恢复期正常形态和空间,彻底去除致压组织[4]。传统的单纯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或者椎板回植由于破坏了腰椎后柱的结构,术后易发生腰椎不稳、滑脱以及瘢痕组织粘连等不良情况[5]。本组患者采取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优良率达96%,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未出现钉、松动或骨不融合等不良现象,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脊柱外科[Z].中华医学会第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华医学会第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2008:205-287.

[2]KimDH,JeongST,LeeSS.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usingaunilateralsinglecageandalocalmorselizedbonegraftinthedegenerativelumbarspine[J].ClinOrthopSurg,2009,01(04):214-221.

[3]刘学勇,玉置哲也,吉士俊,等.动态负荷下实验性腰椎管狭窄马尾神经电生理的变化[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3,17(06):467-471.

[4]肖荣驰,李强,唐志宏,等.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04):404-407.

[5]钟华俊,胡广.两种术式治疗60岁以上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比分析[J].贵州医药,2012,36(09):81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