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10例的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肠套叠10例的治疗体会

赵付全

赵付全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海青卫生院山东青岛266415)

【摘要】目的:探讨对肠套叠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0例手术治疗肠套叠病例基本情况及恢复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无严重感染发生。结论:肠套叠的治疗,临床应以空气灌肠复位为主,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应采用手术方法。

【关键词】肠套叠;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5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174-02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管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男比女多发,且发病突然[1]。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老年人因长期便秘也会发生此病。本病典型的四大症状为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等,主要表现阵发性腹痛[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4年11月共收治肠套叠患者25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5例(占60%),手术治疗10例(占40%)。该手术治疗组共10例,均为成年人,其中,女性6例,男性4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7岁,平均40.7岁。所有病例都以阵发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病程最长者5个月,最短者5小时,腹痛发作时,8例可扪及包块,缓解后包块消失。8例伴有恶心、腹胀,2例伴有呕吐胃内容物、肛门排气减少或停止。3例平时有大便异常,只要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腹部体格检查压痛以右侧中下腹为主,2例可扪及腊肠样条形包块。套叠类型中回盲型肠套叠6例(占60%),回结型肠套叠3例(占30%),回回结型肠套叠1例(占10%)。辅助检查:首选B超,见右侧中下腹可疑包块横断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改变,纵断面呈“套筒征”改变。

1.2治疗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禁食水、静脉输液,胃肠减压后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手术取右侧腹直肌切口。全身情况不良者予以输血。进入腹腔后,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沿结肠方向摸到套叠的肠段,查明套叠部位及其范围。查清情况后,即可进行复位,伸入一手至腹腔,握于套入部顶端,逐渐自远端向近端捏挤,切勿在近端用力猛拉。将套叠复位到盲肠部位或套叠近端时,将此段肠管提至腹腔外,然后用手指轻柔、均匀地将最后一段套入部推挤出来。复位成功后应检查肠管血流是否通畅、肠段及系膜,如无坏死、栓塞等现象,将肠管放回腹腔,分层缝合腹壁。如套入部已有肠坏死,不应强行手法复位。

本组病例术中见回结型肠套叠2例,回回结肠套叠1例,均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管近端扩张较明显,有2例腹腔内有渗液,色清,术中未见套叠肠管发黑坏死。术毕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予调节水电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及对症处理。

2.结果

本组10例患者中,术前诊断肠套叠,经手术治疗亦确诊为肠套叠,术后恢复情况非常满意,住院天数为7~12天,平均8.5天,无伤口感染病例。后期进行随访1~2年,所有患者无腹痛、穿孔、感染,未有肠套叠复发,未有腹腔内脓肿及肠粘连发生。

3.讨论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肠套叠的发生与肠管的解剖特点如回盲部活动度较大、肠功能紊乱、蠕动异常及病理因素(如肠息肉、肿瘤)等有密切关系。胃肠道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肠套叠,按照病变部位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偶见乙状结肠套入直肠)等,其中以回肠套盲肠,即回盲型最常见;小肠型比较少见,结肠型亦很少见,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加少见。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其顶端可沿肠管推进,牵入肠系膜,压迫肠系膜血管,导致局部循环障碍,发生水肿、阻塞、坏死,甚至穿孔导致腹膜炎。肠套叠典型症状是:腹痛、腹部肿块、果酱样大便。肠套叠属外科急腹症,80%见于婴幼儿,尤其是营养状况良好的幼儿突然发生啼哭伴面色苍白和血便,腹部扪及光滑肿块,且有明显的触痛时,常可获得肠套叠的诊断。钡剂灌肠或CT检查对肠套叠亦有决定性作用。肠套叠的治疗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种。据统计一般病程在12小时内的,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达到96%,病程24小时以内的,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可达80%[3]。偏远的农村患者,往往因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到基层卫生院就诊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空气灌肠复位时间,只能选择手术治疗。

笔者结合上述情况,可见:(1)该组病例均为成年人,发生肠套叠均有原发性病理因素,经手术治疗后治愈。(2)肠套叠的病理因素非常多样化,也不排除肠道肿瘤的可能性。(3)本组肠套叠病例主要以回结型肠套叠为主。(4)对不能复位的肠套叠及坏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其切除。

因基层医院病例例数较少,笔者体会的内容可能有失偏颇,但从上面情况可以看出,成年人肠套叠大部分具有原发性病理因素,应积极手术治疗,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出现肠套叠复发。

【参考文献】

[1]陈秀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影像学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5,6:119-120.

[2]孙洪勋,李玉报.空气灌肠整复,BJL肠套叠(附288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11:251-252.

[3]郑树森.外科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