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以文化创意的名义——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跨文化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3

设计:以文化创意的名义——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跨文化思考

王子涵

王子涵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目前,在高等设计院校,作为基础设计的设计基础课程,正经历着有史以来的大变革;国内一些较早进行改革实验的重点院校,基本形成了各自的课程特色。针对设计基础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内容等问题,“多元文化”利用和跨文化思考,成为推行这一教学创新的难点。从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五大方面,分析设计的“跨文化”思考,对资源整合与设计创新,做准确定位。以国际设计教育为参考,推动基础教学正确向前发展。

【关键词】设计设计基础多元文化跨文化思考文化创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43-02

新千年以来,国内设计高校对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探索,随着2007年12月8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理念与方法的升级——中国(国际)设计基础特色课程提名展”的拉开帷幕,再一次印证了:传统的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等课程,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演变为:整合了多元文化和多种基础知识之后的《设计基础》课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内基础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趋于成熟,课程特色模式也已形成“格局”——央美、清华、南艺、广美和国美式。虽然各院校的课程表现形式不同,但教学理念与目标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突破固化思维束缚,淡化专业,打通边缘学科界限,实行跨文化多重思考,注重体验过程,突出基础衔接性质,是新一轮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和教育共识。

高等教育是基础专业教育,设计基础课程在高等设计教育中作为“通识教育”,隶属“广域课程”范畴。如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均属广域课程,其结构形式一般综合了多门学科知识,涉及的领域广泛,在高等学校中,常被用来整合基础课程(或普通课程)中的各门学科。设计基础即基础的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中一个开放的课程系统,而不是相对独立封闭的某一专业方向的思维表达和个性审美。课程的开放性就意味着,可以容忍更多人群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自由介入,从而形成互动体验;而互动体验又是艺术设计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借用媒体的传播能量,促进互动,更是当代艺术设计行为的一个必要环节。

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这一概念早已不再陌生。在欧美众多的当代艺术与设计中,“跨界设计”、“跨界合作”、“跨界思考”的成果与影响,饱受赞誉,令人瞩目。目前,各院校融入了国际设计理念的设计基础教学,同样是文化创意,具有跨文化思考和显性的入门级专业课程特征。“跨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另一称谓,在执行“通识教育”过程中,对课程的理论设计与实践体验,基于多元文化思考——“跨文化的思考”,从实质上突破“从专业到专业”的思维局限,可以从文学、艺术、哲学、技术和科学五大层面,来进行课程的设计与阐释。

一文学层面的思考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它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综合学科,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文学是一种虚拟的建制,拥有实用、功利和精神价值,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

文学层面的设计思考,是文学视角下的逻辑主题的梳理,它受个人文化差异和各种文学观念的理论、学说等影响制约。如中国的“诗说”,西方的“模仿、表现、实用、客观、机制说”等等。这一思考表现为对某一概念或事例的文本解读(制作),对设计内容的建构与语义的传达,提供了文字语言的技术途径和文学语境的多样可能。

文字是设计语言之一,对文字的理解、掌握与恰当使用,属于一种技术能力。得体的文字描述,有利于设计思维的进一步完善,也能有效解释说明设计意图。精心组织的文字语言是一种强化感情的有效手段。在当代广告设计中,斟字酌句的广告宣传标语,与其他商业信息一起,共同带动着文化创意的发展,成为打动人心的兴奋剂。

二艺术层面的思考

艺术是一种“形象化”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它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通过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进行艺术文化创意。如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传达主观情感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艺术也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创造审美产品,并通过艺术创造,宣泄内心情感与传达个人意图。

对于艺术的概念而言,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认识:首先,从精神角度看,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其次,从活动过程的角度看,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性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最后,从活动结果看,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的表现,是一种精神产品,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是抛弃人类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认识,也是人类心理真实情感的反映。其文化的本质特点,就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发生的基础是人类语言,有效的艺术创造,必须完全借助于语言实现。艺术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人类有多少种语言形式,就会有多少种艺术形式。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其功能价值、审美价值在设计作品或活动中得以体现,并与哲学、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形象。

三哲学层面的思考

哲学是一门使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它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黑格尔(《小逻辑》)认为:“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哲学是社会意识、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哲学以人为最终目的,追求、运用真理。对于哲学真理的思考,则是对打破心灵禁锢,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心灵想象力,并且减少教条式自信的理性途径。哲学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哲学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解释,也使我们了解了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哲学还是对人自我定位的工具,其任务是更好的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设计的哲学思考,即是对“人性”、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一种理念诉求;是设计作为文化创意存在的一个理论根据;通过各种哲学观点的语义解读,探讨设计本身的文化深意。

四科学层面的思考

“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方法论和真理两大方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利用正确的科学知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思考,使科学指导文化创意活动创造,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减少创作时间与资源的浪费;准确切入设计的生命咽喉,使设计创作顺利成长。

科学与艺术不同,科学是借助人类的理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艺术借助人类的客观和主观感受反映世界。科学更多的是“发现”,而艺术更多的是“创造”。科学通过逻辑推理表现它的预见能力,而逻辑推理又具有极大的延展性和客观性。从一个科学理论的基本假定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可以衍生出近乎于无限的推论,而且这些推论是以非常确凿,并且独立于个人意志的方式存在着的。

一般来讲,科学规律的运用,使设计成为一门专门科学,可以让设计更符合客观逻辑,并为创造美好生活样式,提供坚实的理性基础。例如,子弹头轻轨列车和波音航空飞机工业制造,其外观造型设计不仅是艺术创造,更是对空气动力学的尊重与应用。

五技术层面的思考

技术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具体技艺、经验和具体知识。它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技术与科学密不可分,其内容多有交叉,又相对独立。例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即是灿烂的文化技术遗产。技术知识的积累,为科学提供了素材,而科学知识的加速膨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让技术自觉向科学靠拢。首先,技术是围绕具体的生产对象,组织知识和技巧的,便于应用;而科学是从认识论上组织知识的,便于学习,便于探索;其次,技术关心的是知识是否迅速的转化为财富,注重创新,但不关心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而扩展知识的能力较弱;而科学注重于说明事物的本质,因而具有很强的扩展知识的潜质,但由于科学不是从具体应用的角度组织知识,则实用性不如具体技术。

作为文化创意,科学与技术共同作用于设计之中;设计不仅是创意活动,也是科学、技术创造的活动;设计是科学的,更是材料技术的试验场。良好的设计离不开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应用,也离不开对科学规律的遵从。

因此不难看出,通过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范畴,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设计与设计文化,有利于突破狭隘的某一专业范围的局限,在设计思维中形成宽泛的知识理论基础,并对文化创意活动的创新发挥积极作用。“跨文化”思考决定设计创意的思维方向和发展的纵向深度,更利于对资源的整合利用。

设计基础教学是一个集合了更多知识领域平台和多维度的课程设计,从国内外设计教育的成功案例来看,它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探索体验,及对设计方法的学习、获得的过程性活动。通过对设计的多元文化——跨文化思考,即——针对教学资源整合的探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验性、可操作性、过程性、趣味性、交叉性;在课程设置、结构、内容、资源、方式等体系上,体现思维创新。其教学目标是:打破固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界限;整合课程资源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个广泛、宽厚的设计基础知识结构;从视觉思维、形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体现设计创新。

“创新,贯穿于基础训练在内的整个设计教育的始终;本身不应仅附着于某一设计(项目)的一个部分或阶段,而应体现于:发现与处理问题,对应及平衡媒介,支持并开发功能……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还应体现在处理问题、应变能力等方面。因此,设计的创新尤其应呈现为整个过程的‘持续创新’和‘不间断创新’”。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创意(活动),反映文化的时代特点。对设计的多元文化的解读,是树立开放式设计教学理念和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的前提。文化创意与设计教育的成长完善,需要多学科支撑和多文化渗透。从跨文化角度解析设计创意的“真意”,发现“问题”,并以“文化创意的名义”寻找新的“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于光远等主编.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冯峰、刘庆元等著.图像:叙述与再现[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10

〔责任编辑:冯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