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非信息类专业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中等职业学校非信息类专业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李宏

李宏(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经济开发区松九街180号吉林机电工程学校吉林132101)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各行各业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各种专业的教学中都显得越来越重要。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点基地,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案,以谋求职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就目前职校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而言,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加强,另外也需要避免几个误区。

关键字: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讲,改进现有的课程设置,需要做到淡化和强化相结合。

所谓淡化,是指专门的计算机课程要淡化。对非信息类专业学生而言,应减少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信息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带动学生从基础入手学习其实用、有效的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文字录入、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运用、日常计算机维护等。

强化则指根据专业不同特点、就业方向、市场需要的不同开设相关的信息类课程。如我校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等机械类专业就加开了AUTOCAD、PRO/E、UG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软件的课程,电气化、电子技术等电子类专业加开了CAXA电路板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们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同时,也强化了本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掌握,真正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课程如此设置,既可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又使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更加靠近专业技术领域,能够更快地得到社会上的认可,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有效的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了我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技术教育其实重点在于“信息”而非“技术”,传统的计算机教育突出的是技术,现在要充分体现对信息的应用,把技术当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达到使学生会搜索、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目的。因此,中等职校的信息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收集、选择信息知识的能力,以及规划和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教育课堂设计,需要重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具体原则是: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作为信息提供者、启发者、协同探究者的角色,摒弃那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小任务,不断启发学生,逐步深入;

让学生对任务开展讨论,相互交流来化解解决任务所遇到的问题;

学生自行动手、明确任务、获取必要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创造性。

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既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完成了课堂任务,又可以培养他们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石多鸟。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学生碰到问题或者不熟悉的领域,他们也会主动地去摄取新知,尝试自行解决问题,而不会受依赖性的支配坐等救星。教师也可以集中精力来更新自己的知识或设计更加优良的课堂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资水平的改进

大力发展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师资力量,也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太快,新的工具和新的热点层出不穷。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其自身的专业水平的自我提高就有了先决性的地位。

如前所述的课程设置,必然要求各科教师首先掌握各项专门的技术,这对教师来讲,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负担。所以学校就应该采取必要的鼓励政策,来帮助所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克服学习新知识的思想障碍。一方面,引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教师,另一方面,对在职教师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技术培训。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经常可以看到计算机专业教师,机房管理员、设备维修员、然后才是专业教师的角色。能者多劳,固然无可厚非,然而这样一来,专业教师就限于日常的外围任务,而无法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专业授课方面,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就有可能总是教师擅长的那个领域。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技能必然会同社会需求相脱节。

另外,在大多数学校,存在着一些关于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误区,学校各级应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进行矫正。

误区之一:电教课件等辅助工具的滥用

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和平共处”,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形式永远是为了内容服务的,对这些工具的使用,应该“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没有必要为赶时髦,追潮流而忘却了课堂的目的。

误区之二:辛苦做课件,只为图应付

很多教师为了一场公开课,煞费苦心,花费了大量时间,才做出一个课件,但公开课一旦上完,就将课件抛在脑后。原因大概在于课件制作的目的。其实不管是用什么软件做的课件,只要课堂效果超越了传统授课方式,达到了课堂的要求,就算是成功的课件了。对课件一味的追求花哨漂亮也是不可取的,越是简单而又能达到应有效果的课件,就越算是成功的课件。

误区之三:做出一个课件,一键点到下课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中,常有人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误区之四:懂的越多,做的越多

很多教师拒绝学习新知识,因为那些新东西都可以请别人帮忙来做,这样自己轻松,也不误事。这样消极的态度太不可取,自己都不愿提高,何谈去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呢?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何苦占用别人的时间呢?

以上的三个改进四个误区并不能囊括所有,仅仅是个人的一点点思考。总而言之,中等职业学校应将信息教育技术内容融合于各科教育之中,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特色;而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又要尽量避免流于形式。去除形式主义,真抓实干,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出独具优势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艾明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牛四芳.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北京:北京市职业学校计算机课改征文.2007

编者:李宏联系地址: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经济开发区松九街180号

(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邮编:132101联系电话:0432-18904324579

邮箱:logo_sys_126@163.com

作者简介:李宏1980年出生,女,汉族,助理讲师。200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同年工作于吉林机电工程学校任教师至今。工作几年间,先后任两届班主任工作,并从事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先后执教《网络技术》、《网页制作》、《PHOTOSHOP制作》、《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AUTOCAD设计》等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连续三次在学校年终评比中获“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