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青年女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分析

孙金成

孙金成(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病理科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50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与同期50例中老年乳腺癌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乳腺癌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与中老年组比较,其组织学分级(Ⅱ/Ⅲ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和HER-2表达水平更高。结论:青年乳腺癌有不同于中老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发展快,预后差。

【关键词】青年乳腺癌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18-02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正不断增高,目前已占全球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乳腺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但目前其发病已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的青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增高。临床发现,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在生物学行为、病理类型及预后均不同于中老年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其特殊性。青年乳腺癌具有较强的侵袭性、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等特点[1]。本文对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50例,年龄18岁~35岁,平均29.3岁,未婚者5例,已婚未育者4例。对照组选取同期中老年乳腺癌患者50例,年龄36岁~68岁,平均45.4岁,其中未婚者2例,已婚未育者3例。两组患者手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术后根据检查结果行辅助化疗、放疗及辅助内分泌治疗。

1.2方法

常规病理检查:切除的组织标本立即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6~24h,经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苏木素-伊红)染色,镜下观察确认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无及数目。免疫组织化学:采用Maxvision法检测,试剂购自福州迈新公司。ER(雌激素受体)和PR(孕激素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标准:肿瘤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样物为阳性,以1%为阳性界值,≥1%的肿瘤细胞核任何强度着色时即判为阳性;在有理想的内外阳性对照前提下,<1%的肿瘤细胞核着色时判为阴性。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免疫组化检测标准:阴性,无着色,1+,任何比例癌细胞呈现微弱或不完整细胞膜着色;2+,>10%的浸润癌细胞呈现弱-中度、完整但不均匀的细胞膜着色,或<30%的浸润癌细胞呈现强而完整的细胞膜着色;3+,>30%的浸润癌细胞呈现强而完整均匀的细胞膜着色。3+判定为HER-2阳性。

组织学分级根据WHO组织学分级标准(2003年版)对青年组浸润型导管癌及中老年组浸润型导管癌进行组织学分级,将其分为Ⅰ、Ⅱ、Ⅲ级,其中Ⅰ级为高分化,提示恶性程度较低;Ⅲ级为低分化,为高度恶性。比较青年乳腺癌与绝经后乳腺癌浸润型导管癌的分级情况。临床分期采用乳腺癌TNM国际分期法。

2结果

青年组侵润性导管癌38例(76%),中老年组侵润性导管癌40例(8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青年组较老年组高,青年组Ⅰ级0例、Ⅱ级42例(84%)、Ⅲ级8例(16%);中老年组Ⅰ级6例(12%)、Ⅱ级43例(86%)、Ⅲ级1例(2%)。免疫组化结果青年组ER阳性表达率为34%(17例),老年组为64%(32例),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在青年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6%(13例),老年组为60%(30例),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R-2在青年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40例),老年组为60%(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乳腺癌近年来已成为危害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发病率的上升和伴有年轻化趋势,所以对于青年乳腺癌的各种临床研究也成为了目前的热点。国外有文献报道[2]青年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的15%~25%。虽然青年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应得到充分重视。一般认为,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期较晚,更具侵袭性且恶性程度高。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生物学因素很多,有文献报道显示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激素受体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等与乳腺癌预后相关。年龄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年龄小则预后差,年龄<35岁乳腺癌患者中,年龄每下降1岁,死亡风险则增加5%。

本研究显示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有差异。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肿瘤细胞表面表达ER、PR受体作为激素调节转录子,介导细胞激素反应。ER、PR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至关重要。ER蛋白是由两个沉降系数为4s、分子量为65000的激素结合蛋白分子所构成的二聚体,PR是ER作用的最终产物,PR的合成必须有ER作为启动,PR的存在说明ER确实有其活力,PR为更重要的预后因素。乳腺癌的ER测定可以提示内分泌疗效的好、坏,ER阳性者内分泌治疗中,通常认为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原发性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PR可能是激素依赖和判断内分泌治疗更有意义的指标,PR的表达是一个完整ER信号传导通路的标志,并预示有良好的预后。乳腺癌激素受体的表达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有文献显示,青年乳腺癌ER、PR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中老年乳腺癌[3]。

综上所述,青年组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与中老年组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而青年组的ER、PR、Her-2的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率方面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目前乳腺癌的发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这就要求医师在临床诊治工作中要注意其发病特点,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以便改善青年女性乳腺癌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志刚,黄桂林.44例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1):31-32.

[2]秦颖,张同先,张巍等.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4):231-236.

[3]吴婷.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附42例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99-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