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1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李雪梅

李雪梅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335200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过于生硬、枯燥,在最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魅力呢?

我觉得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解释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发展,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通过课堂知识实现地理知识的价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样不仅能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与地理相关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等。每一个学生都有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有善于思考、善于联系的大脑。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提升课堂魅力呢?我认为下面几个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一、关注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

教学中以生活常见的现象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1.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时候,以最近一次的天气变化引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现在正值秋季,中国冷空气活动很频繁,引导学生认识到天晴时是温暖的,天气变化往往主要以降雨为主,雨过天晴之后,明显感觉到气温下降。用这样的生活中经历过的现象,教师很容易就能让学生明白这是受冷锋影响。同时不妨插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可见地理教学中,一些电视节目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素材。

2.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和剖面线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带来萝卜等,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的切萝卜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等高线和剖面线的由来。这样学到的知识是取自生活的,这样的方法是源自生活的。

二、解释生活中常见地理现象出现的原因

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地理,我们能进一步熟悉我们生活的环境,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进而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1.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民居:北方房屋平顶,南方则为尖顶。饮食,南米北面。交通:南船北马。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喜欢穿长袍、戴头巾,服饰的颜色以白色为主;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喜欢穿皮制品衣服;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英国女士冬季穿裙子……这些都有着地理方面的原因。

2.中国有24个节气,其中把12月22日前后定为冬至,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冬季晴朗的日子里,照射进教室的阳光很多,我们不得不拉上窗帘,是因为此时太阳的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得厉害;八月十八观大潮——钱塘江的大潮是全国闻名的,之所以在十八观察是因为此时月球与地球的引力是比较大的,所以潮水最大。这些常见的与生活有关的见闻,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可通过地理知识解答生活,最终服务生活。

3.其他学科中的很多知识也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黄河之水天上来——水循环的体现。

春雨贵如油——我国华北春季具有降水少的特点;水滴石穿——流水的侵蚀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东流的地理现象。

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旅游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现在很多大学生尝试一个人出去游玩,那么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怎样节省时间、节省路费?对于高中地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于旅游出行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储备,了解中国的交通路线、能够清楚地辨识方向是出行必不可少的知识,这个知识源于生活,认知于学校。

我们的学生在暑假寒假期间或多或少都会有出行的经历,大多数人对旅游有浓厚的兴趣,这其实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四、总结

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具有密切联系的一大科学部门,是人类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地理知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王凤琴走进生活寻地理,运用地理为生活——谈新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J].地理教育。

[2]张敏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J].文学教育(中)。

[3]刘怀青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J].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