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探索

李建龙

山东省莱西市第二中学266614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文化素养的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紧迫而积极的意义。怎样提高文言文教学?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做好以下几方面特别重要: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讲授文言文导入的方法很多,如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褒扬作品的价值,引录文中佳句名言,描绘情境,简述有关故事、笑话、趣闻,制造悬念,复习旧知识,点明学习目标或是直观导入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和作者有个大概的了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想学、要学的动力。如讲《岳阳楼记》时,我首先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突出他政治上变革求新,在恶劣的政治环境里力争强国富民,最终却被贬流放的坎坷经历。然后,引用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总结,突出强调作者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激起了学生对作者的钦佩崇敬之情。当学生已经进入到《岳阳楼记》的情感氛围中时,再让学生披情入文,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分析讲解课文,收到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串讲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中将文言字词一一梳理,并学会翻译。但是,也正是这种串讲的方法使文言文的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使课堂的主体完全变成了老师,学生所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言的美感荡然无存,只剩下单调的文言知识,使学生感到古文难学,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怎样让文言文课堂更有生机?

1.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平时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有5-6个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课程中,一般都是采取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我给班内的每个小组分配一定的学习内容,根据分配内容的多少,给每个小组安排10-15分钟的自主合作学习时间,最后评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更优秀。然后,各个小组的同学都会立即投入学习,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这样不仅能避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被动和枯燥感,还能激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积极认真地去学习,整个课堂民主、轻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课堂中,巧用多媒体更容易优化文言文教学,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我们知道,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文字性的描述进行还原,加强学生的感性体验,横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鸿沟自然就会消失,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图片形象再现琅琊山的美景,绘制了醉翁亭游览路线图,并在各个立足点标明所能见到的景物,每看到一处就利用从网络上寻找到的图片相互对应,使学生产生了形象直观的印象,再对照课文语句,品味琅琊山特有的奇观。这一幅幅奇丽的图画语言,把学生引上了人间仙境,其情其境令人神往。

三、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更重要的是,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线,教师的注意力应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以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我们可以在学生中举行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我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课堂上小组辩论,共同提高,既加深了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另外,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辅助学习,还能使学习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到了遥远的史事,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如教学《苏武牧羊》一文时,我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有很大的帮助。

四、重视作业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拓展

作业是巩固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想象的延伸,能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如在学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就为学生留了这样一个阅读延伸的开放性作业:“就文中五位人物,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两百字的感悟。”这样的作业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由此可见,改革创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语文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热情,符合课标要求,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